无路可退:水浒传真正被逼上梁山的四个半英雄

逼上梁山:逼上梁山是中国很特殊的词语之一,过去穷人造反用过它,改革开放后一些无业者做买卖也用过它,据说一些黑道中人也很爱用这个词 。具体为什么用,在什么场合用可以不去细究,以一个词能历经几百年,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社会阶层通用,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
其实,这四个字广泛传播开来,是因为作为一出着名戏曲的广泛流传 。而这出戏的本源,则是根据《水浒传》着名英雄林冲被逼投奔梁山的故事在坊间由说书人播讲,在市井中传播,后被一些戏剧家改编成戏曲的 。有这样一出戏在民间长期流传,加上弱势群体在中国的长期存在,因此,逼上梁山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 。50年前,据说毛泽东看过“逼上梁山”这出戏后,因为演得逼真,加上触景生情,毛泽东激动得高叫“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
不唯在民间,聪明的统治(管理)者也一直以此为戒,像唐太宗着名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不能把人逼反了 。唐太宗说这话时,还没到宋朝,当时的梁山与宋江之流的梁山性质完全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 。不过,说到水泊梁山的英雄,真正被逼到梁山的,其实屈指可数 。按书的进程,豹子头林冲是第一个,花和尚鲁智深是第二个,青面兽杨志是第三个,行者武松算是第四个,及时雨宋江的情况复杂些,只能算半个 。其他的一百零二个半英雄,虽然都上了梁山,但基本上不能算是逼上梁山 。
【无路可退:水浒传真正被逼上梁山的四个半英雄】严格说起来,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只能算林冲一个 。为什么这样说呢?林冲在家是好丈夫,在单位是好员工,在朋友间难得的好人缘 。客观地说,如果不是高衙内死活看上林冲之妻张娘子,高俅几乎肯定会用林冲(林冲的好友陆谦就说太尉很看得起林冲),毕竟,林冲不像王进那样有伤残之仇(王进的父亲教训过当年的痞子高球,致后者半年没下床 。高球得势后改名高俅,显系作者调侃),犯不着连个教头都一定要用自己的人 。要知道,高俅是首都卫戍区司令,有保卫皇都安全的重任,手下一定要一些能员干将,不可能全用阿谀者,这点道理高俅比谁都明白 。
不过,事情总是会发生变化的 。随着高衙内对张娘子志在必得以致痴迷,加上高俅身边寻租人(如陆谦、富安等)的推波助澜,林冲在高俅心中的分量逐渐变轻,悲剧也就在所难免了 。于是有白虎堂布下陷阱让林冲闯,有发配路上几次致死而未得逞,有风雪山神庙的大火的幸免,然后才有上梁山的磨难 。
比较而言,鲁智深、杨志、武松的被逼上梁山,都是简本,也没那么多的磨难,或者说白点,都不那么无辜 。
鲁智深是为救金翠莲父女不被恶屠户镇关西霸占而出手打死后者,托逃至佛门躲过劫难 。但后来参与救护林冲,为高俅势力所不容,这才联合杨志,在林冲徒弟操刀鬼曹正帮助下,杀上二龙山 。转投梁山是后来的事 。杨志虽是杨令公之孙,还中过武举,但因运送花纲石失误而被流放,大赦后谋职中因高俅作梗致人财两空 。英雄困顿,以致在卖祖传宝刀中杀了无赖牛二而惹上命案 。后被梁中书提携去给太师蔡京送生辰纲,不巧被晁盖、吴用等人劫持,又被梁中书追捕,这才无奈联合鲁智深杀上二龙山 。
武松呢,是因为官府纵容西门庆、潘金莲等人杀害亲哥哥,为兄报仇杀死了西门庆、潘金莲等人,后在发配地因感施恩之义,助施恩重夺快活林,又一次卷入一场江湖与官府间的仇杀,在杀掉蒋门神、张都监等人后,在张青、孙二娘帮助下改变为道人(头陀)身份后加入二龙山的 。也就是说,虽然都是被逼上了梁山,鲁智深与武松是救友,杨志是失职,都没有林冲那么无辜,也没有林冲那么苦大仇深 。笔者小时候,全民读《水浒传》,一些农民一边挥锄铲地,一边闲聊,报纸上长篇累牍地将林冲与李逵等解读为革命最彻底,想来真是好笑而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