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为什么一到打仗就会出现缺粮的问题,平时为什么都够吃

古代打仗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 。仗本来打得还不错 。但突然遇到军中粮草没了,不得不撤军 。历史上记录过的那些战争,几乎没有一个战争不遇到粮草问题 。也因此,古人总结出了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
那么,同样是那些士兵,同样是吃饭 。没打仗的时候没听说粮草不够 。为什么一遇到打仗,粮草问题就出现了呢?难道是因为打仗的时候,吃得要多一些吗?
(粮草先行,图取取意)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
一、运输原因 。
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山高水长,道路崎岖 。因此,粮草运输很成问题 。
虽说古代打仗主要是城市攻防战,但很多时候也要在旷野里打,在山地上打 。就算在城里面打,往这个城里运粮食,已经是很困难了 。何况在山地里,那就更加困难 。
古代运输粮草主要靠驿路和水路 。但驿路并不是修得四通八达,水路那也得找有水的地方 。如果在中原地区打仗,这种情况或许会稍好一点 。一遇到在巴蜀地区、百越地区、漠北地区等等,粮草运输就相当困难 。
所以古代这些地方虽然能够建立起政权,但是要靠这些地方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权,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
除了路途不方便以外,运输工具也是一个问题 。靠人力畜力,而不是机械力驱动的运输工具,在古代是一件何其艰辛的事情 。历史上虽然有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这样的记载 。但木牛流马只能说它能够在山路上走,并没有解决驱动力很难的麻烦 。
除此外,运输粮草的时候,还会遇到另一个大麻烦,就是粮草最容易着火 。所以运输的部队,还必须要保证有充足的兵力,来预防敌人烧你的粮草 。这样,所投入的人力物力畜力将更多 。
有一些强盛的朝代,预先会考虑粮草运输问题,加强交通建设 。比如秦朝修建的秦直道,还有罗马帝国修建的那些道路 。其目的就是要把军队或者粮草快速地运到前线 。但是那毕竟只能在强盛的朝代才能做,而且还不一定能做好 。
(军事屯田,图取其意)
二、生产原因 。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很低 。如果你遇到灾年,就会经常闹饥荒 。
不过,如果遇到和平年代,不打仗的时候 。则大多数士兵们,除了进行军事训练以外,还会屯田种庄稼 。古代无论是府兵制还是募兵制,士兵们都会参与生产劳动 。只要参与生产劳动,那么,他们就会生产不少粮食 。
就算他们不参与生产劳动,没粮食了,等着粮食运来,那也不着急 。但是打仗的时候不一样 。正咬紧牙关打仗的时候,遇到没有粮食了,不撤退,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
更何况,打仗的时候,大多数青壮,不但不会参与种庄稼,不能够促进粮食的增收 。而且还因为打仗,烧毁不少粮食 。全国粮食的总量本来就有限,不烧毁都不够吃,再加上烧毁,那不更缺乏了吗?
生产中还有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庄稼是需要经营的,土地是需要耕耘的,一遇到战争年代,忙着打仗,精耕细作那是不可能的 。庄稼种上了,需要肥料,怎么把肥料运到山上?需要除草培土,谁来除草培土?需要捉虫除害,谁来捉虫除害?都不可能进行正常的生产,那也就不可能有产量了 。
(李自成进京)
三、商贸原因 。
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囤积居奇 。就是说,一旦遇到粮食不够的时候 。地主贵族们,往往会把粮食囤积起来,高价卖出,以此聚敛财富 。
就算是政府严格要求,但是这些地主贵族们,他要愿意拿出来才能拿出来,不愿意拿出来而藏起来,你也不知道他藏在哪儿 。再说了,古代军队为了安抚地方,避免造成民变,还不敢强行抢夺 。你要是强行抢夺,这些地主贵族们肯定不会支持你 。刘邦搞“约法三章”,岳飞的“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就是为了获得支持,避免民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