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解语花middo;上元》诗词赏析

原文
风消绛蜡 , 露浥红莲 , 灯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 。纤云散 , 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 , 人影参差 , 满路飘香麝 。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门如昼 , 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 。相逢处 , 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 。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 , 飞盖归来 , 从舞休歌罢 。
鉴赏赏析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 , 这首词确有一定特色 , 不独“措辞精粹” , 而且设想新奇 , 构思巧妙 。谭献评《词辨》 , 于周邦彦《齐天乐》起句“绿芜凋尽台城路”评为“以扫为生” , 这首词的起句也是如此 。元宵佳节 , 到处都是辉煌灯火 , 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一个“销”字 , 意谓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 。但由于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骤然振起 , 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 , 随销随点 , 纵有风露 , 不害其灿烂闪灼的 。特别是第二句以“露浥红莲”夹在两句之间 , 得虚实相映之妙 , 就更见出作者得“以扫为生”了 。“绛蜡”是真 , “红莲”是假 , “风销绛蜡”是写实 , “露浥红莲”则近于虚拟 , 由于在灯烛的映射下莲花灯上宛如沾湿了清露 。这就不仅写出节日的盛妆 , 而且还摹绘出新春的生意 。此正如孟浩然的《春晓》 , 尽管他说“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 人们读了却并无“落红满径”的残春之感 , 相反 , 倒显得春色无边 , 仿佛预见到万紫千红即将呈现 。那是由于人写到雨后初晴 , 晨曦满树 , 既然处处鸟啭莺啼 , 足见春光正艳 。这与此词同样是“以扫为生” 。当然 , 周词毕竟含有消极成分在内 , 第一句也同下片“旧情衰谢”、“舞休歌罢”等句暗自呼应 。因为元夜灯火纵然热闹通宵 , 也总有灯残人散之时的 。
下面“桂华流瓦”一句 , 人们多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 , 认为“境界”虽“极妙” , 终不免遗憾 , “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特别是王氏对词中用代字的意见是十分苛刻的 。他说:“词忌用替代字 。……其所以然者 , 非意不足 , 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 , 语妙则不必代 。”这就使人觉得周邦彦此词此句真有美中不足之嫌了 。其实《人间词话》的评语未必中肯 , 至少是对词用代字的意见未必适用于这首周词 。诚如王氏所云 , 那只消把“桂”字改成“月”字 , 便一切妥当 。然而果真改为“月华流瓦” , 较之原句似反觉逊色 。个中三味 , 当细求之 。这首词的好处 , 就在于没有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 。作者一上来写灯火通明 , 已极工巧之能事;此处转而写月 , 则除了写出月色的光辉皎洁外 , 还写出它的姿容绝代 , 色香兼备 。“桂华”一语 , 当然包括月中有桂树和桂子飘香(如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两个典故 , 但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耿耿素娥欲下”一句作铺垫 。既然嫦娥翩翩欲下 , 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 , 而嫦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 , 因此这“桂华”二字就不是陈词滥词了 。这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写的“香雾云鬟湿” , 着一“香”字 , 则雾里的月光便如簇拥云鬟的嫦娥出现在眼前 , 而对月怀人之情也就不言而喻 , 昔曹植《洛神赋》以“凌波微步 , 罗袜生尘”的警句刻画出一位水上女神的绰约仙姿 , 杜甫和周邦彦则把朦胧或皎洁的月光比拟为呼之欲下的月中仙女 , 皆得异曲同工之妙 。周词这写月的三句 , “桂华”句宛如未见其容 , 先闻其香;“纤云散”则如女子搴开帷幕或揭去面纱;然后水到渠成 , 写出了“耿耿素娥欲下” 。如依王说 , 不用“桂华”而迳说“月明” , 则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一栩栩如生的场面 , 读者也不会有飘飘欲仙的感受 。上面所说的美成此词设想新奇 , 构思巧妙 , 正是指的这种表现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