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满江红middo;敲碎离愁》诗词赏析

【原文】
满江红·敲碎离愁
敲碎离愁 , 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 , 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 , 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 , 从头读 。
相思字 , 空盈幅 。相思意 , 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 , 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 , 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 , 栏干曲 。
【赏析】
这首词从语气看象是出于女性所作 , 很有可能是作者设想中情人对自己的怀念 。上阕“敲碎离愁 , 纱窗外 , 风摇翠竹 ” , 写昼长天暖之时 , 闺房内外 , 十分寂静 , 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 , 才会惊动闺中的人 , 中断她的凝思 , 敲碎她的离愁 。环境的幽美 , 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敲碎”既体现了静中之动 , 又以动衬静;“离”字点出了词中之情 。
这两句景情结合 , 以景为主 , 虽是开头 , 但在全词中却写得最细腻 。“人去后 , 吹箫声断 , 倚楼人独” , 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所爱之人去了 , 自己孤独无伴 , 只好常常倚楼遥望 , 由于无人欣赏 , 所以也就无心去吹箫了 。“人去”、“人独” , 是“倚楼”、“吹箫”的原因 。第一个“人”字是对方 , 是主人公想念的人;第二个“人”字是主人公本人。“满眼不堪三月暮 , 举头已觉千山绿 。”承“倚楼”句 , 写登楼所见的风景 , 又点出了时令 。“千山绿”虽然可爱 , 但“三月暮”却又意味着春光消逝、好花凋谢 , 对于爱惜青春的女性来说 , 便有“满眼不堪 ” 。之感 。这表现了主人公的身分和性格特点。“但试把一纸寄来书 , 从头读 。上面写的 , 是日常的一般生活;这两句写的是一个特殊的细节 。主人公不断地把情人寄来的信  , 从头细读 , 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独无聊 , 也开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 。这是通过行动来写情的 , 是事中之情 。
上阕写景写事 , 没有直接抒情。下阕“相思字 , 空盈幅;相思意 , 何时足?”直接抒情:情人寄来的信 , 满纸写着“相思”之字  , 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 , 信中的字 , 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 , 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情人倾吐相思 、取得补偿之意 。
思念情人除了空读来信之外 , 还设法安慰自己 , 但仍不免“滴罗襟点点 , 泪珠盈掬” 。小珠般的点点眼泪 , 轻轻地、不断地滴在罗衣上  , 不但染衣  , 而且几乎“盈掬 ” 。这两句再以事写情 , 体现了身分、性格特点  , 最可看出主人公是个女性。“芳草不迷行客路 , 垂杨只碍离人目” , 又接着以景补充抒情 。“芳草”句 , 意本于《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 , 芳草生兮萋萋 ”而又有发展 。对比辛词《摸鱼儿 》“春且住 , 见说道 、天涯芳草迷归路 ”(或本作“无归路” , 意同 ) , 则此说“不迷”者 , 便有盼望他能够回来和归程并不艰难的意思 ;“垂杨”句 , 指暮春杨柳长得浓密 , 却碍人眼界 , 使人不能远望 。二句分写两边 , 而意自关连 。因上句有盼望游人能归意 , 故倚楼望其或即翩然来归;但“垂杨只碍离人目” , “只”字有怪怨的感情色彩 , 怪垂杨别的作用不起  , “只”起碍人望远的作用。两句将楼头思妇的细微感情 , 曲曲传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