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词赏析( 二 )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
。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 。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 ,“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 。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 。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 。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 ,“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同上词)了 。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 。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 。
“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 。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 。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 。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 。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 。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 ”,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 ,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 。
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 。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 。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 。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 。
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 。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 。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 。因而 ,“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 。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 。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 。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 。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 。
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 。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 。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 。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