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浣溪沙》贺铸词作鉴赏

【原文】
减字浣溪沙①
秋水斜阳演漾金②,远山隐隐隔平林③ 。几家村落几声砧④ 。
【《减字浣溪沙》贺铸词作鉴赏】记得西楼凝醉眼⑤,昔年风物似如今⑥ 。只无人与共登临 。
【注释】
①减字浣溪沙:即《浣溪沙》别名,相对变体《摊破浣溪沙》而言 。本是唐玄宗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 。
②演漾金:状斜阳照水 。演漾 。流动起伏的样子 。
③平林:平整的树林 。砧(zhēn):捣衣石,这里指捣衣的声音 。
④村落:村庄 。
⑤西楼:苏州观风楼,在城西 。凝醉眼:凝是集中注意力,醉眼指酒后迷糊的眼睹 。此处比喻沉醉于美好的时光之中 。
⑥风物:风光景物,一般特指某个地方特有的 。晋·陶潜《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 宋·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词:“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登临:语本《楚辞·九辩》:“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本指登山临水,后也泛指游览,如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另有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
【白话译文】
秋日的斜阳映照着江水,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波纹 。透过一片平展的树林,隐隐望见远处起伏的群山 。平原上散落着几处村庄,不时传来几声砧杵声 。记得当年和她共上西楼,眯着醉眼欣赏此处的风光 。那时的景色和现在的很相似,所不同的只是今天没有人和我一同登高欣赏了 。
【赏析】
这首词写别后的凄凉兼及怀人 。上片写登临所见,下片回忆往昔的欢会以突出物旧人非的凄凉处境 。
“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二句描绘景物:清澈的秋水,映着斜阳,漾起道道金波 。一片片平展的树林延伸着,平林那边,隐隐约约地横着远山 。这两句抓住秋天傍晚时分最典型的景物来描摹,将那“秋水”、“斜阳”、“远山”、“平林”描绘得出神入化 。
“几家村落几声砧”紧承上句而来,仍写登临所见所闻:疏疏的村落,散见在川原上 。隐隐之中,但见烟雾缭绕,徐徐升腾 。断断续续之中,但听得那单调的砧杵捶衣之声 。
上片三句,单看词人所描摹的这幅深秋晚景图,似乎只是纯客观的写生,词人视听之际,究竟有哪些情感活动,并不容易看出 。但这三句并不只是纯客观的景物描摹,并不是没有寄寓词人的主观情感 。实际上,这秋水斜阳,这远山平林,这村落砧声,句句情思化,句句都是词人心中眼中之景,都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伤心情绪寄寓其中 。这与梁元帝“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 。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的赋吟和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比梁、李之作更委婉,更含蓄,更腾挪跌宕,更富于情趣 。
“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二句急转,由上片的眼前景物铺陈转而回忆昔年的赏心乐事 。记得当年在西楼之上,饮酒赏景,两人酒酣耳热之际,执手相向,醉眼相望,情意绵绵 。如今当年的风物依旧,而人去楼空,倍觉凄凉 。本来,词的上片所写之景只有一幅图景,然而,作者平铺直叙地再现眼前景物的写法,在此却起了变化,虚实相生,出现两幅图景:一幅是今天词人独自面对的眼前之景;一幅则是有美人作伴,词人当初凝着醉眼所观赏的往昔之景 。昔日之景是由眼前之景所唤起,呈现在词人的心幕上 。两幅图景风物似无变化,但“凝醉眼”三字却分明透露出昔日登览时是何等惬意,遂与今日构成令人怅惋的对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