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著名画家任伯年:一百多年前的大师

任伯年是民间画家 , 早年「移民」上海 , 没有应举出仕 , 还是个「自由职业者」 , 故乡并无多少关于他的记载 , 又适逢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 , 大家都不了解这位离我们只有一百多年的大师 。
2011年7月16日 , 任伯年《华祝三多图》在西泠印社春季拍卖会上以1.67亿元成交 , 刷新了任伯年的个人拍卖纪录 , 跻身「亿元俱乐部」 。任伯年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著名的以绘画为生的民间画师 , 他的技艺不拘泥于某一个类别 , 人物、山水、花鸟都游刃有余 。徐悲鸿评价任伯年是继「仇十洲(仇英)后中国画家第一人」 。
和同时代的画家不同 , 任伯年的画少有题诗 , 徐悲鸿说他「为一代明星 , 而非学究;是抒情诗人 , 而未为史诗 。」有人说 , 伯年画中的意境足以感染观者 , 也有人说 , 这是因为任伯年少时读书不多 , 是个十足的匠人画师 。
1840年 , 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节点 。这一年 , 鸦片战争爆发 , 战乱四起 。在这一年出生的任伯年注定了手拿画笔的命运 , 为他开启这道艺术之门的不是别人 , 正是他的父亲任淞云 。任淞云虽是米商 , 却蓄写真 , 也是个出色的民间画师 。任伯年十岁时 , 父亲开始传授他写真技巧 , 但作画的出发点不是附庸风雅 , 不是陶冶情操 , 而是谋生之术 。
任淞云鄙夷官场 , 也没有功名之心 , 为人十分低调 , 这一点深深影响了任伯年 。伯年十分尊崇父亲 , 一生以画为生 , 从未想过借此出名或是另谋出路 。又因为家中清贫 , 任伯年少时确实没读多少书 , 但这并不影响他在绘画方面的成就 。小时候父亲不在家时有朋友造访 , 伯年暗暗记下来人的相貌特征 , 待父亲回来后 , 便画出那人的容貌 , 父亲一眼就认出了此人是谁 。任伯年十五岁时 , 父亲在太平军战乱中去世 , 任伯年开始靠父亲传授的画技独自谋生 。目前能看到任伯年最早的画 , 是他26岁时画于宁波的《玉楼人醉杏花天》 。
清 任伯年 花鸟蔬果册之一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末著名画家任伯年:一百多年前的大师】1865年 , 在宁波 , 任伯年遇到了他人生中另一位重要的老师——任溜长(任熊) 。当时 , 任涸长在画坛已声名赫赫 , 任伯年就靠临摹他的笔墨画扇面为生 , 却阴差阳错在路边偶遇了任渭长本人 。伯年自称是任溜长的侄子 , 但几句对答就被对方识破了 , 正当尴尬之时 , 任渭长却表示并不计较 。他惊异于这个青年的才华 , 遂将其收为徒弟 , 让他跟随弟弟任熏学画 。
1868年 , 存宁波、杭州、苏州等地辗转之后 , 29岁的任伯年来到上海 , 他在胡公寿的引荐下 , 在古香室签店画扇面谋生 。任伯年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 , 生活也非常闲苦 , 但却一刻也没有忘记从事基本功练习 , 他日日不忘临摹写生 , 天天都是厚厚的一摞纸 , 外出时也不忘带上画速写的折子 。
润格最高的「海上面派」名家
来到上海三年 , 任伯年画了大量的折扇、团扇等 。他的名字开始被广东商人熟知 , 粤商走南闯北 , 任伯年的名字也跟着在几个南方重镇渐红 。境况稍好后 , 他就搬到城南 , 住在豫园三牌楼 , 心情不佳时就到旁边的春风得意楼品茶 。胡公寿还把他引荐给银行家陶浚宣、大商人童敬夫、九华堂老板黄锦裳等商界人物 , 任伯年逐渐确立了在上海画坛的地位 。那时 , 他的一幅扇面已可卖到两百铜钱 , 且购者络绎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