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诸侯国:鲁国的发展与灭亡( 三 )


宣公发现三桓日益强盛 , 同时有民不知君、只知三桓的说法甚嚣尘上 , 于是他"欲去三桓 , 以张大公室" 。他与执政的公孙归父商量 , 是不是起兵灭了三桓 , 但是国人明显倾心于三桓 , 使用国内兵马或许不妥 。于是 , 公孙归父前往晋国借兵 。可惜公孙归父还没成功搬来晋国军队 , 宣公就死了 , 而季文子趁机发难 , 备述襄仲当政时的弊端 , 斥责他"南通于楚 , 既不能固 , 又不能坚事齐、晋" , 使鲁国没有强援 。鲁国司寇表示愿意随季文子除乱 。公孙归父听到这样的消息 , 连忙逃到齐国躲起来 。季文子开始执政 。从此开启了季氏祖孙几代人的执政专权之路 。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辅佐鲁国文宣成襄昭定六位鲁侯 , 位列三卿之首 , 独专国政 。
季武子时期 ,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从不同角度削弱公室的权力:
襄公十一年 ,  增设三军 。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分三军 , 一卿主一军之征赋 , 由是三桓强于公室 。当年 , 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 , 按周礼"天子六军 , 诸侯大国三军" , 鲁有三军 。自文公以来 , 鲁国弱而从霸主之令 , 若军多则贡多 , 遂自减中军 , 只剩上下二军 , 属于公室 , "有事 , 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 。季武子欲专其民 , 遂增设中军 , 三桓分三军之民 。
襄公十二年 , 三桓"十二分其国民 , 三家得七 , 公得五 , 国民不尽属公 , 公室已是卑矣" 。
昭公五年 , 季武子罢中军 。四分公室 , 季孙称左师 , 孟氏称右师 , 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 , "三家自取其税 , 减已税以贡于公 , 国民不复属于公 , 公室弥益卑矣" 。
公室奋起反击 , 昭公二十五年 , 在郈昭伯、公若等人的劝说下 , 鲁昭公发
兵伐季氏 。而孟氏、叔孙氏认为唇亡齿寒 , 三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 于是发兵救援 。结果昭公外逃 , 而季平子专权 , 摄行君位将近十年 。
季平子的僭越行为 , 导致其家臣奋起模仿 , 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阳虎 。定公五年 , 季平子、叔孙成子相继去世 , 阳虎发难 , 囚禁季桓子 , 逐仲梁怀 , 随后执掌鲁国权位长达三年 。虽然阳虎被三桓赶出了鲁国 , 但是三桓的影响日渐削弱、公卿之别君臣之礼日渐败坏也成了趋势 。
这个时候 , 在位的鲁定公决心削弱三桓 , 而这个时候三桓内部并不稳定 , 因为季氏的专权 , 导致其他两家的不满 。定公十年 , 齐鲁会盟 , 作为司仪的孔子不仅言谈之间退发难的莱夷之人 , 更以口舌之利 , 使得齐国归还汶阳之田 。于是 , 定公以此为契机 , 重用孔子 ,  而孔子为了恢复公卿之别、君臣之分 , 决定以隳三都的方式 , 逐步消解三桓的强盛势力 。季桓子出于防止家臣犯上的考虑 , 同意隳三都 , 并派仲由等臣子率兵毁掉自己的费城 。然而三桓之中 , 孟氏反对 , 他坚持不毁掉自己的成城 , 结果定公发兵讨伐 , 却无法攻下 。而定公在季氏的唆使下观齐女乐 , 败坏礼数 , 更寒了孔子的心 。结果 , 三桓把公室的坚定拥护者孔子赶出了鲁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