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 , 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 , 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 , 表达一种士子从戎 , 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 , 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 , 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 , 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 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 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 , 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 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 。有的说 , 上句是向前极目 , 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 , 玉关在后 , 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 , 那不是汉兵 , 倒成胡兵 了 。另一说 , 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 , 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 , 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 , 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 , 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 , 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 , 战事之频繁 , 战斗之艰苦 , 敌军之强 悍 , 边地之荒凉 ,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 , 冠以“黄沙”二字 , 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 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 ,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 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
第二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 , 黄昏独坐海风秋 。
更吹羌笛关山月 , 无那金闺万里愁 。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译文】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 , 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 , 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 , 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
【鉴赏】
这首诗 , 笔法简洁而富蕴意 , 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 , 描写环境 , 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 , 创造气氛 , 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 , 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 , 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 , 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 , 四顾苍茫 , 只有这座百尺高楼 , 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 , 凉气侵人 , 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
时间又逢黄昏 , “鸡栖于埘 , 日之夕矣 , 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 , 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 , 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 , 牢落无偶 , 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 , 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 , 没有声音 , 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 , 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 , 就象亲人在呼唤 , 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
- 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李商隐《嫦娥》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李白《行路难》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陶渊明《读山海经》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小故事《故囚报李勉》,李勉是怎么保住性命的?
- 岑参《苗侍中挽歌二首》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杜秋娘《金缕衣》原文及赏析
- 曾巩《咏柳》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曾巩《城南》古诗原文意思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