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是怎么回事?薛仁贵的故事

“三箭定天山”出自《新唐书.薛仁贵传》:“诏副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后以“三箭定天山”谓大将武艺高强,声威服人 。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天山脚下 。朔风猎猎,大唐铁骑,不动如山 。对面,铁勒九姓的十万大军,旌旗如云,刀枪如林,人喊马嘶,一望无垠 。眼看就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恶战 。
此天山并非今天的新疆天山,而是今蒙古的杭爱山 。在唐代,它又被称为乌德犍山、郁督军山等,是漠北草原民族心目中的神圣所在 。
这里曾经是整个草原的中心,无比强大的东突厥汗国的牙帐就在这里 。虽然东突厥在贞观四年(630年)被唐灭亡,但在天山仍然有着强大的号召力 。此后很长一段时期,继突厥而起的铁勒各部总是在天山建立牙帐,以领袖草原各族 。广阔肥沃而空虚的漠南草原,对于漠北各族而言,无疑是块巨大的肥肉 。难以遏制其觊觎之心的回纥终于联合了同罗、仆固,开始犯边 。不过强势的大唐,毫不犹豫地要把任何不良苗头都扼杀在摇篮里 。于是,双方再次在天山脚下对峙 。
旌旗开处,铁勒军中跑出数十骑在阵前冲着唐军耀武扬威,这是挑战,也就是所谓“斗将” 。斗将,就是交战双方各选猛将先进行一次单打独斗,用以激励士气,就如《三国演义》里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与马超挑灯夜战 。历史上,虽然斗将并非战争胜负之关键,不过斗将之风却不少,《史记.项羽本纪》就曾记述,汉王刘邦与项羽交战,项羽要求与刘邦单挑,刘邦不干,于是项羽命勇士出阵挑战,却被汉将楼烦一箭射杀 。
这一幕,在此刻再度上演 。只见唐军中跃出一员将领,左手弯弓,右手搭箭,弓似霹雳,箭如流星,“嗖、嗖、嗖”三声响过,三名刚才还在耀武扬威的军将刹那间都一头栽倒在地气绝而亡 。刚才还在嘶吼的铁勒军,就像一下子被扼住了喉咙,死一般寂静 。呆立半晌之后,数十个悍将跳下马来,打出白旗 。
这时候的唐军,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新的辉煌 。军中歌之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是怎么回事?薛仁贵的故事】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龙朔元年(661),铁勒进犯唐边,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出发前唐高宗宴请将士,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 。”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 。唐高宗大吃一惊,又不好意思,当即命人取更加坚固的铠甲赏赐薛仁贵 。
龙朔二年(662),回纥铁勒九姓突厥(九个部落联盟)得知唐军将至,便聚兵10余万人,凭借天山(今蒙古杭爱山)有利地形,阻击唐军 。当年三月初一,唐军与铁勒交战于天山,铁勒派几十员大将前来挑战,薛仁贵应声出战,独挑几十人,连发三箭,敌人3员将领缀马而亡,敌大军见之,立即混乱 。
薛仁贵指挥大军趁势掩杀,遂不时,敌人大军投降.因为铁勒骚扰唐边境达数十年之久,薛仁贵命令将投降兵就地活埋,以除后患,蒙古杭爱山现在还有坑杀遗迹 。但是作为一名大将军应该没有权利坑杀这么多的人,这是和唐朝的民族政策相背离的,所以这应该是朝廷的指令 。
之后继续北进,将铁勒九部的首领伪叶护三兄弟生擒(第二次生擒政权君主了),从此回纥九姓突厥衰落 。当时世间流传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想想这仗打的多漂亮啊,战争本来是艰苦,残忍的事情,士兵能唱着歌回家,表达了军民将士们的喜悦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