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都快赢了,为什么还是签订了澶渊之盟?

王安石以这首《澶州》款款之笔叙述了辽兵南侵,真宗亲征,将澶渊之战与宋辽之约娓娓道来,高度赞扬了丞相寇准的远见卓识,说他是“欢盟从此至今日”的第一功臣 。澶州宋、辽之间订立的合约使宋辽之间战事告一段落,维持了近120年的和平时期 。
岐沟关之战兵败后,宋太宗再也无意北伐,于是对辽国采取守势 。淳化四年(993),太宗采纳沧州节度副使何承矩在河北屯田的建议,在河北开浚沟洫,种植水稻 。这一合理措施起到了在边防积存谷粮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备御契丹,遏制契丹骑兵的纵横奔冲 。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十月,辽圣宗与其母萧太后亲率大军二十万大举侵宋 。当时忠武军节度使傅潜镇守镇州、定州和高阳关一线,过于怯懦,虽有步骑八万,但不敢交战 。于是辽军大肆进攻,先破狼牙诸寨,后攻威虏军、宁边军、祁州、赵州、邢州、洺州 。真宗忙派人督傅潜出战应敌,傅潜不得已,就让范廷召等带兵一万,到高阳关迎敌 。
咸平三年正月,范廷召和康保裔合兵一处,和辽军大战于高阳关西 。由于敌众,傅潜又拒发援兵,宋军将士浴血奋战,范廷召血战而退,康保裔身陷重围,兵尽矢穷,死于阵中 。辽军乘胜渡河,劫掠淄、齐 。宋真宗于是亲率大军到达大名 。辽军见宋大军已到,便率军北撤,范延召一直追到莫州(今河北任丘)夺回大批人口与物资 。这就是高阳关之战 。
长城口之战与望都之战咸平四年十月,辽军再次南侵,宋真宗命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显在威虏军(今河北徐水)布阵迎敌 。初时王显不见辽军动静,就把军阵转移到中山(今河北唐县西南) 。十月十六日,辽军骑兵突犯威虏军,宋前阵钤辖张斌和保州团练使杨嗣等在长城口(今河北徐水北)大破辽军 。据王显向真宗奏称,此战破敌两万余,斩辽大王、统军、铁林、相公等十五人,敌军丢弃甲马甚众 。
咸平六年四月,辽军数万骑兵又犯宋境,进围望都(今属河北省) 。定州行营都部署王超、副使王继忠和镇州桑赞率兵救援望都,在城南康村与辽军大战,从午战至子夜 。次日又战,辽军烧毁王继忠粮道,围王继忠军数十重 。王超、桑赞带兵退守定州 。王继忠只得孤军奋战,最后将士们不顾伤重,仍拼死力战,退至白城时,力尽被俘 。望都之战因为将领驻兵不援,配合不力而使宋兵大败 。宋辽高阳关之战、长城口之战和望都之战,双方各有胜负,基本上势均力敌 。
宋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圣宗与萧太后率军南下,号称二十万,围攻定州,来势凶猛,十一月直逼黄河北岸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 。澶州离都城仅二百多里,朝廷上下闻讯大惊 。王钦若奏请真宗迁都金陵,而陈尧叟则主迁至成都 。只有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由宋真宗亲征,以鼓舞士气,安定人心,击退辽军 。真宗决定御驾亲征,并在寇准的坚持下,渡过黄河到达北城 。寇准说:“陛下若不过河,则人心不稳,难以震敌 。现在王超已率精兵驻扎中山,扼敌咽喉;李继隆、石保吉分兵布阵,亦抑辽军两肘;各路援兵将到,不可迟疑 。”真宗登上澶渊北门、黄龙旗出现城楼之时,河北将士们远远望见皇帝御盖,顿时人心沸腾,欢声雷动,呼声响彻数十里,宋军士气大振 。
真宗命寇准总揽大权,抗御辽军,首战告捷 。双方相持十余天,契丹统军、顺国王萧挞览领兵出战,威虎军头领张环掌管床子弩,发出飞矢,当场射死萧挞览,辽军大挫士气 。此时宋军几十万已达澶州附近,辽军犯兵家大忌,孤军深入,亦急于撤兵,于是辽就派人求和 。寇准想让辽称臣,并献出幽州之地 。但是真宗君臣皆不愿开战,一心议和 。于是宋派曹利用到辽营谈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