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糜芳是个怎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背叛关羽( 三 )


其二:上司关羽完全不待见自己;
其三:无法完成的任务,无力应对的局势;
其四:自己的贪生怕死;
这其中分量最重的,自然是第二条和第三条,而这两条都是关羽造成的 。说通俗点,一个打心眼里看不起你的领导,给你安排了一堆完全办不到的事情,还要你为他的决策失误买单,甚至要搭上性命,这种事情换成谁能愿意?
刘备在对待糜芳这件事情上,也没有迁怒于糜家 。就连麋竺自缚来向刘备请罪的时候,刘备也反过来安慰他,说就算是弟弟有罪,也与兄长无关,对他礼待如初 。看得出,刘备对此心知肚明,也理解糜芳投降叛变的因由……后世明朝的史学家李贽,还曾对此点评道:“傅士仁真反也,罪不容诛 。若麋芳,迹虽与士仁同,其实情有可原 。勿以形迹相同而遂一律罪之也………………
或许,我们可以就此下一个结论,并非是由于糜芳的反叛,导致了关羽的失败,而是由于关羽之前的一系列错误,对包括外战略的决策,和对内事务的安排,才导致了糜芳进退两难的境地,不得不投降 。糜芳的叛变,基本上是身不由己的,很大程度上,都要由他的顶头上司,关羽来负责 。
当然,糜芳也不是完全没有责任,他要是选择坚守死战,哪怕是最终战死沙场,也能成为英雄,给后世留下个好名声 。但是,他贪生怕死,选择了不战而降,也就注定从此甩不掉“叛徒”这顶黑锅 。
之后在江东,在孙权手下为将的日子里,也不断有人翻出糜芳的过去,并以此为把柄,来攻击他,辱骂他,而他却只能沉默以对 。这,就是他当初选择贪生保命的代价,也是他投降当叛徒的代价 。
看起来,“叛徒”这顶帽子,可真是不好戴……
PS:中国式的传统英烈文化,提倡的是宁死不降,这种文化容不下投降,更容不下叛变 。哪怕是投降或叛变的人,有再充分的理由也不行 。
这种案例在三国时代比比皆是:
蔡瑁因为家族利益而投向曹操,结果在演义里被写成邀功献媚,罪有应得的小人;
刘禅为了保全百姓而开城投降,结果成了演义里那个扶不起的阿斗;
于禁不忍士兵为自己陪葬,投降了关羽,结果在历史上的评价也大大降低;
再看看近代,抗战中的方先觉将军,在创造奇迹坚守衡阳47天,并完成阻击任务,且全军弹尽粮绝过后,才为了保住伤兵性命,有条件投降日军 。结果,还是要被后人栽上一个“未竞全功,晚节未保”的罪名……
至于糜芳,就更逃不脱后世的批判了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了构建其叛徒形象,不但早早为他埋下了“叛变”的伏笔(长坂坡污蔑赵云投敌,史书并无记载,完全虚构) 。还将他和关羽的矛盾一笔带过,只说是酒后失火,关羽责罚,故怀恨在心,和傅士仁一起背叛 。最终,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千刀万剐,凌迟处死的下场,可谓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