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马忠:解决刘备手下两位五虎将的三国小人物

马忠的出场被安排在一次重要的伏击战中,当时关羽已经兵退麦城,只剩三百余人,粮食也没了,真可以说是穷途末路 。然而此时的关公依然武艺卓绝,在右臂少力的情况下,仍可以战平徐晃 。困兽而斗的效果自然不好,因此,吕蒙才需要设下伏兵:“可令朱然引精兵五千,伏于麦城之北二十里;彼军至,不可与敌,只可随后掩杀 。彼军定无战心,必奔临沮 。却令潘璋引精兵五百,伏于临沮山僻小路,关某可擒矣 。”从吕蒙的计策来看,朱然的部队只是要把关公驱入临沮,打击并消耗关公的有生力量 。真正要作战的部队是潘璋的五百精兵,而且是伏于山间小路,以生擒为目的 。实战中,关公的遭遇按照先前的计划顺利发展,被朱然所驱,不得以“望临沮小路而走”,进入了潘璋的埋伏圈 。然而潘璋的表现却实在有些不妥,此时作为伏击部队的最高将领,他居然轻率地“骤马舞刀杀来”,结果“只三合,潘璋败走” 。潘璋显然有些急功近利,按照原来计划,他的部队本该埋伏在山路上,他却早早地跑出来要生擒关公,心想既可以扬名立万又可以立个大功 。偏偏此时的关公的体能和状态都没有怎么消耗,于是非常顺利的击退了潘璋的围歼 。然而潘璋依然有马忠这支小部队留守山间,以至于关公仍然无法突围 。
“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 。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 。”这两句话非常简洁的描述了关公被擒的整个过程,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是伏兵长钩套索 。这是一种实战方针,类似于近代的地道战,地雷战等等 。以整个麦城战役而言,吕蒙的计策是有战略性的,他只规划出部队的行动方向和其战略目的,至于怎样达到战略目的,则需要看前线将领如何指挥 。潘璋的突击战和马忠的绊马索是两种不同的战术,从结果上看,马忠很好的利用了地理优势,使其战术达到预期的效果 。就这点而言,马忠至少要比潘璋更善于用兵 。另一点要注意的是“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 。”可能有人会说,这句话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被马忠的部队所擒 。但是细细品味一下文章的措词就可以发现,的确是马忠在关公落马的第一时间冲上去,并制服了关公 。此时的关公虽然是强弩之末,但也不是一般人能随随便便压得住的 。小说后面紧接着写道“关平知父被擒,火速来救;背后潘璋、朱然率兵齐至,把关平四下围住 。平孤身独战,力尽亦被执 。”关平的体力消耗绝对高于关公,因为他一直在断后,不停的与潘璋、朱然的追兵纠缠,即使这样,活捉关平也费了不少力气 。反观关公,居然擒得如此轻松,只能说明马忠具有相当高的武艺和胆识 。关公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一举拿下 。
马忠的第二次出场是在刘备伐吴期间 。刘备称赞关兴和张苞的时候说了句“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孙权乎!”严格来说,刘备的这句话可能只是无心的感慨,但是让老将听起来却非常心寒 。老就老吧,还加个无用矣,似乎有点鸟尽弓藏 。黄忠也正因此再次披挂上阵 。追击潘璋一时兴起,落入了包围圈 。“忽然狂风大起,忠急退时,山坡上马忠引一军出,一箭射中黄忠肩窝,险些儿落马 。”这里马忠显示了一下箭术,要在狂风中射中急退中的武将,这个难度是很高的 。可以参比赵云射桅 。这次侧面反映了马忠的武艺确有过人之处 。
马忠最后一次露面是在吴军大败之后 。整个部队的士气都很低落,偏巧这时主将潘璋居然走失 。马忠只好带着他的三百士兵去寻找潘璋 。这个行为应该是他自发的 。其一,潘璋的部将不止马忠一人,但只有马忠在营外收寻,其二,吴军新败,而潘璋也非重要人物,因此吴军不会有大规模的收索行动 。从这点来看,马忠是个非常称职的部将,有很强的责任感 。其实,潘璋是被关兴一路追杀,慌不择路而逃进山谷,最后依然被关兴所杀 。而关兴在回程中恰好遇到马忠 。关兴,张苞的武力精湛,此前屡次阵前斩将,更将韩当,周泰杀的慌忙撤退 。这个情况马忠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的第一反映并不是挥军齐上,而是“纵马来取关兴” 。显然,他对打败落单的关兴是很有信心的 。而关兴也知道,必须尽快杀掉敌方主将才有全身而退的可能 。这里两人应该有交战数合 。因此,即使马忠武功不及关兴,应该也相差不远 。接下来就有些乱了,先是张苞带救兵,与关兴一起追马忠 。后是马忠在糜芳、傅士仁的支援下与关,张二人混战 。兵力上的优势,让马忠等人最后取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