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史上真实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揭秘( 二 )


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 。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 。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 。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 。
【历史上的诸葛亮史上真实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揭秘】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 。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 。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 。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 。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 。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喜欢曹操的 。这与他的政治理念有密切关系 。史书上历来把曹操与王莽并称,可见其人品的低下 。对这种人,诸葛亮只想除之而后快,而绝对不可能为曹操效力 。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 。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 。所以我不能留下 。”这是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以后的事 。退一万步说,即使孙权能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他也不会背叛刘备而依附孙权 。
诸葛亮后来在他著名的《诫子书》中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可是,一个人胸怀雄心壮志,而又报效无门的时候,要真正做到“淡泊、宁静”是很难的 。诸葛亮于夜深人静的时候“抱膝长啸”,可见他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也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个半人半神的超人 。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 。在最终见到诸葛亮之前,小说作了长长的铺垫 。说刘备如何带着关羽和张飞二人,如何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访;又如何一次二次没有见到诸葛亮而只见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让刘、关、张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见上面等等 。这些编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刘备的礼贤下士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众星捧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诸葛亮来 。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所以后人评价《三国志》:惜墨如金、过于简略 。
见到诸葛亮之后,《三国演义》又对这位主角进行了一番外貌描述: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 。生活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距离三国时期已有一千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据呢?晋朝的裴启在他所写的一本名叫《语林》的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外貌 。书中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时,司马懿曾经派人偷偷地观察过诸葛亮 。那人报告说,诸葛亮坐一辆未加装饰的小车,头戴葛布做的头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 。司马懿听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真名士也!这是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中对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记载 。它可能就是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据 。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演义》中老把张飞描写成为一个性情暴躁,不通文墨的大老粗 。其实这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 。史书记载说张飞是一个富家子弟,字写得很好,平生还有一大嗜好,就是爱画美女 。当然,他的武艺也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