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司礼监简介:明朝内廷司礼监的权力如何?

明朝内廷之司礼监概况简述:

明朝宦官机构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俗称二十四衙门,而司礼监则是24衙门中权柄最重的一个行政机构,如外朝内阁,国之重地 。司礼监的权力在明朝究竟有多大呢,据明史记载:
司礼监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 。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掌东厂,权如总宪 。秉笔、随堂视众辅 。——《明史》
有此可见,司礼监几乎可以和外朝分庭抗礼,力量十分强大 。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司礼监建立的的过程、原因、工作职责、人事组成、行政架构:
司礼监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明朝官方史料是1384年也就是洪武17年,在此之前司礼监有多个前身,如纪事司,内正司后改为典礼司接着有改为典礼纪察司 。明史中没有明确的说明典礼纪察司就是司礼监的前身,不过依据太祖实录上的说法,司礼监刚开始是掌宫廷礼仪纠察内官违犯礼法者,这些正是之前典礼纪察司的工作职责,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司礼监就是由典礼纪察司整改而来 。
洪武28年,朱元璋再次整改内廷宦官机构,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整改中司礼监的职责中包括了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和御前勘合 。光禄司就是后来的光禄寺 。前者代表了这开启了明朝内廷机构第一次督外衙门的例子 。后者代表了朱元璋有意将内官编进帝国行政体系的链条中,从而达到监督和制约外臣的作用,明帝国几乎所有是政策商讨和推行都必须经过内廷程序才算完整和合法 。
如果内廷不同意就推行不下去,这是明朝政治的一个特点,这个也表明了宦官在帝国行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合法性,总而言之就是宦官与士大夫集团共同执政是师出有名,不像汉唐那样师出无名 。虽然其中都有皇帝的放任,但是明朝的更多的利用帝国的行政体系,所以明朝宦官200多年不管历经多少风雨都始终让这个国家离不开他们 。
司礼监在建立之初的时候因为朱元璋是比较防范宦官干政的,所以权利不大,更多的只是在于内廷这一亩三分地有些影响,而且那会内廷当家的是内官监的大佬们 。后来随着外朝势力的逐步扩大还有因为朱棣的皇位来之不正不太相信外朝,所以内廷包括司礼监这些机构衙门日渐权重,明朝宦官干政有由此开始 。宣宗时期皇帝对太监参政采取比较放任的态度,将朱批的权利下放到了司礼监的手中,使司礼监权柄日重,后来渐渐的成为了与外朝内阁分庭抗礼的国家决策机构 。
司礼监的组织架构与职责:
司礼监有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这些都不定员,多的八九位,少的也有四五位,排名前三位秉笔太监中的一位负责东厂事宜 。
秉笔太监负责批红,随堂太监负责整理大臣的奏章整理,掌印负责最后的盖章,而提督太监负责机密文件的看管和做些后勤的供应 。其余的一些下属宦官还负责一些宫廷礼仪,宫门的宵禁时间,皇家的历史资料收集等等一些职责 。
值得强调的是,提督东厂和上文提及的提督太监是俩码事 。东厂不属于司礼监管辖,是皇帝直管,只不过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兼职 。
届时即将下班的秉笔太监把一枚长一寸左右的象牙牌交给下一位上班的秉笔太监,要呈给皇帝审阅的文书奏章由当班的的秉笔太监收拢,觉得特别重要的文书要则要上呈掌印太监 。正常来说每一个秉笔太监都有代表皇帝批红的权利,司礼监内还有一位长住的太监,就是前面说的提督太监,这个太监是吃住都在司礼监里的 。提督太监掌握着司礼监的重要文件和提供一些文具的后勤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