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二 )

在给弓胎包上防潮的桦树皮后,弓外部大都会画吉祥如意的图画,表达“止戈为武”的深意 。中国历来也有把弓悬挂家中以求镇宅平安的传统 。老人一辈子的心愿是能把弓箭这门手艺发扬广大 。火中的指尖绝技——料器料器距今已经有600年历史,是专供内宫玩赏使用的琉璃器皿,当时被成为“宫料”“御琉璃”当时的料器工坊皆隶属工部御厂,直到民国年间,这批手工艺人流落民间,普通人家才有机会接触到料器 。料器又称“火中雕塑”,整件作品塑形在高温中一气呵成,极大考验工匠的手法和熟练程度,而上色靠的是各种颜色的料相相互融合,尤其是晕色,颜色的过渡等工艺全靠艺人的眼上功夫 。北京料器的唯一传人邢兰香,现如今已经是白发苍苍,但令人担忧的是并没有太多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只有她的两个儿子跟着她学习 。她说年轻人耐不住寂寞,没有人愿意花几年的时间去摸索 。中国建筑的灵魂——榫卯中国的传统建筑之中极少用到胶粘钉连,绝大多数部件的契合,用到的都是榫卯结构,这种传统的木匠手艺,用到房屋的建设上,不仅极其坚固,环保自然,而且伸缩自很是美观 。紫檀雕故宫角楼模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榫为阳,卯为阴,两者组合讲究的就是一种阴阳平衡,内敛而中庸 。这种中国最传统的手艺在木匠人的小玩意中体现的最为充分 。鲁班锁“鲁班锁”也叫“瞎掰球”和“瞎掰方块”,是古人的智力玩具 。一个严丝合缝的十字立方体,只有找到最核心的一根木条,整个立方体才能逐一拆解开 。这需要木块内部的榫卯结构凹凸咬合,精准巧妙 。瞎掰瞎掰,又叫鲁班枕 。据说是2600年前,由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发明,一块独木硬板只是通过锯、凿、刨这样的手法,完成后用手掰开,掰成功了就是一个能够折叠收放的小板凳;要是掰不成,就瞎了,还得重做 。这种工艺曾经失传,后经过翻阅古书才得以再次流传 。最贵重的首饰——点翠点翠最早见于汉魏时期,明清时期广为流行,于乾隆年间工艺达到顶峰,多见于宫廷权贵之家 。到清末,许多富庶之家都会在女儿出嫁时为其置办一套点翠首饰作为嫁妆,以平添尊贵,因此,点翠饰品亦频繁见于私人收藏 。目前,点翠手艺已经基本失传 。可见的点翠首饰基本都是老对象,多为京剧中旦角的头饰被用到,也是京剧中女主角的标配 。不过点翠的材料取自翠鸟的羽毛制备过程有些残忍 。天人合一的技艺——古琴斫琴师王鹏中国古代讲究礼乐教化,古琴面板为圆,象征着天空,底板为平,象征大地,13个琴徽象征一年有12个月和每四年出现一次闰月;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龙池凤沼则代表江和海 。古琴上的每一个部分,都蕴含着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制琴过程中,对每一刀的力度都有极高的要求,一把古琴制备出来要两年的时间 。而且只有轻微淡远,中正平和的斫琴师才能制出来音色纯正,九德俱全的好琴 。大师说想真正的造出好琴,至少要十年的时间磨性子,但是迄今为止他还没有找到这样的传承人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民俗文化,有许多是童年难以泯灭的美好的记忆,希望能传承下去...向还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普通劳动者致敬...你们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下面再来看看我们小时候常常见到的手艺人,现在几乎没有了 。1. 钉秤做秤是个精细活儿 。在这“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 。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在人心上 。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