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坐缸3年开缸后震惊全场福厚老和尚肉身不坏

老和尚坐禅小编倒是听说过,但是老和尚坐缸还真是第一次听说,所谓老和尚坐缸,其实是佛教中的僧人圆寂后举行的一种仪式,包括坐缸、封缸、开缸三个主要环节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关于老和尚坐缸3年 开缸后震惊全场的文章,为什么会如此了,据说普照寺的福厚老和尚以94岁高龄圆寂被享受到了坐缸之礼,没想到的是,三年后,福厚老和尚体态依然,眉毛、胡须隐隐可见 。据说已经达到了肉身不坏的高度,一起来看看吧!
据泉州电视台报道,2016年1月10日上午,福建省泉州晋江紫帽山上的普照寺比平常更加祥和,成百上千名信众聚集在这里,诵念佛号,让寺庙充满安宁之感 。在闽南,有许多佛教的信众,今天这个仪式,也是表达了信众对有德高僧的尊敬之情 。泉州紫帽山普照寺住持振宇师父,在文革期间,因为政治的原因,很多出家人都回家了,在崇福寺里面,他是唯一没有回去的 。在我们这些晚辈见到的老和尚,他就是自己默默修行,平常都不讲话的这么一个老和尚 。所谓“开缸”,指的是佛教中的僧人圆寂后举行的一种仪式,包括坐缸、封缸、开缸三个主要环节 。在普照寺中圆寂并坐缸的这位老和尚法号福厚,1919年生于晋江青阳,13岁时由泉州崇福寺的妙月和尚剃度出家,从此开始了长达81年的修行 。福厚老和尚是泉州崇福寺的首座,也担任过紫帽山普照寺的监院 。他修行虔诚,日常缄默无言,心中默持佛号,后辈称之为“密行尊者” 。2012年,福厚老和尚以94岁高龄圆寂,出于尊敬,普照寺决定以“坐缸”之礼来收敛他的遗体,福厚老和尚以盘腿坐姿被封入缸中 。三年半之后开缸,福厚老和尚体态依然,眉毛、胡须隐隐可见 。在佛教文化当中,只有获得广泛肯定和赞扬的僧人,才有资格在圆寂之后被镀以金身,成为肉身菩萨受人膜拜 。普照寺此举,也显示了福厚老和尚在后辈僧人和信众心里的地位 。佛教对“肉身不坏”之追求,最早源于释迦牟尼佛 。后世僧人选择“坐缸”,主要也就是为了成就所谓的“肉身不坏”,我国历朝历代的文献也多有记载 。高僧坐缸尸身不腐,后辈僧人和信众会为他铸上金身,当做肉身菩萨来供奉 。直到现在,我国多地仍有肉身菩萨的金身塑像存在 。国内最为出名的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上的肉身菩萨,有据可查的就达14尊,现在能看到的还有5尊 。在多元文化交融、多种宗教共存的泉州,佛教的“坐缸”和肉身菩萨文化也影响了本地的民间信俗 。民众把生前做过巨大贡献、受人敬仰的人物以“坐缸”的方式殓葬,并塑成金身 。永春百丈岩内也供奉着一尊罕见的宋代肉身佛,原名马金英,因为她孝感动天而受到百姓爱戴 。南安水头镇埕边村,传说两百多年前有一对姓高的姐妹,医术精湛,常行善事,老百姓非常感恩,在她们逝世之后,把她们塑成了肉身佛,专门建寺供奉 。近日报道了泉州地区的部分“肉身佛”,引发关注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肉身佛”的制作过程,采访人员电话采访了有着丰富“肉身佛”制作经验的九华山专家朱国胜 。九华山有僧人圆寂后“坐缸”的殡葬习俗,虽然坐缸过程很简单,但“能否肉身不腐还是要看因缘” 。【揭秘】 九华山僧侣圆寂后多“坐缸”三年后不腐便塑成金身谈起“肉身佛”,不得不提的便是安徽九华山 。不断出现的“肉身佛”成了九华山的一大特色,同时也为这座佛教名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九华山,还有这样一支服务队,他们专门为圆寂的僧侣坐缸、封缸、开缸,朱国胜就是这支服务队的队长 。他介绍,根据祖上流传下来的办法,他们已为多位僧人坐缸,包括九华山、漳州等地 。在2012年,他们还到泉州崇福寺为一位圆寂的老和尚坐缸,目前这位老和尚的法体还在缸中保存 。而经他们之手,三年之后开缸发现肉身不腐的也有近十尊 。朱国胜介绍,在九华山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奇特的殡葬习俗——坐缸 。“为圆寂的僧侣坐缸的程序其实很简单,只需在缸底铺一层石灰,其上加盖一层木炭,将法体盘坐装殓其中,再填充碾碎的木炭、檀香等,最后再将盖子密封起来便可 。”“如果打算制成‘肉身佛’,便会密封保存,三年后再行开缸 。如果缸内的僧侣颜面如生,肉身不腐,他们就会再被塑成金身,成为‘肉身佛’ 。就算要实行荼毗(注释:指僧人圆寂后的火葬),在九华山也要先将圆寂僧侣的法体盘坐装殓于大缸中 。与‘肉身佛’不同的是,这时缸底会有个孔,僧人圆寂七天之后,人们将陶缸的小孔打开,引燃缸内的柴草木炭,将遗体荼毗 。”朱国胜说 。“从佛教的角度出发,开缸后能否肉身不腐,跟坐缸僧侣的修行有重要关系 。根据我多年来为已故僧侣坐缸的经验来看,能否肉身不腐,也跟他们的胖瘦、圆寂时间有关 。”朱国胜解释 。一般而言,相比在高温夏季圆寂的肥胖僧侣,在冬天圆寂的较瘦僧侣肉身不腐的概率更大一些 。“不过,这也都不一定,能否肉身不腐,还是要看因缘 。”朱国胜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