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温州新闻网丨三代人用手说“爱”初心接续特教情


特教|温州新闻网丨三代人用手说“爱”初心接续特教情
文章插图
9月8日,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沁丛启程前往北京。明天,她将作为全国100个首批教育世家入选人员接受表彰。她是温州唯一代表。
祖孙三代,11人从事过教育事业,而更令人感动的是,其中有7人从事过崇高的特殊教育事业。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秉承着 传道、授业、解惑 的家风传承,这个家庭里的特殊教师们, 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育战线,用责任与信念,为 特殊 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关爱,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民特殊教师的动人故事。昨天,采访人员连线了在北京的张沁丛,听她讲述一家三代人用手 说 爱的故事。
第一代:创办温州第一所聋哑学校
人间至苦,莫若聋哑。张沁丛的爷爷张忠铭,是这个特教世家第一位教师,也是唯一一位聋哑人。幼年因发烧失聪,但热爱学习、渴求知识的他前往上海福哑学校求学。求学期间,他深知聋人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回温后,便与有着同样梦想的同窗一道筹办聋校。
爷爷外形儒雅、脾气温和,并写得一手古拙厚重的隶书,自身又有着良好的修养,虽遭受听力缺失所带来的不幸却自强不息想要提高聋人的文化水平,这些足以让奶奶忽略爷爷的缺陷。 在张沁丛的描述中,第一代的第二位重磅人物出场了。
由于几位创始人都是聋哑人,与外界沟通很不便,于是黄灿霞便成了学校的校方代表,筹集善款、协调校内外事宜,没有薪酬、没有福利,她所拥有的只有一颗对聋教的天然的挚爱之心。
1946年,学校迎来了第一位学生,不久又陆陆续续来了几位学生,上课地点就在北大街民宅,浙南地区第一所聋哑学校就这样诞生了。作为聋教 新人 ,张忠铭和黄灿霞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聋哑孩子的教育方法:从实际出发,把切合生活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学好文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和他们一起游戏玩耍,举办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在这里度过快乐的学习时光。
1952年,党和政府在资金十分匮乏的经济恢复时期,仍尽心竭力关爱残疾人,接收了聋哑学校,给予大力的经济支持,陆续解决师资问题,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正式成立了温州市聋哑学校。张忠铭和黄灿霞夫妇依旧负责教学和管理工作。
1979年,张忠铭退休。年逾花甲的二老,依旧心系聋教事业,他们与张沁丛的姑妈在乐清创办乐清湖头聋哑学校,后来成为乐清聋校的前身。
张忠铭和黄灿霞的学生一届又一届毕业离校,步入社会。他们遇上了好时候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心残疾人、关爱残疾人就业的政策,让他们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与生活中,通过一技之长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也是第一代人始终怀抱的信念所在。
第二代:亲历温州特教的跨越发展
叔叔、妈妈都是家族中从事特教事业的第二代人,他们延续了爷爷奶奶的教育力量。 张沁丛说。
1972年,张沁丛的叔叔张建浩进入温州市聋哑学校,成了一名体育教师,担任学校体育各项赛事的训练工作。 体育运动对聋人很有优势,只要训练的好,聋人孩子就能在体育运动中找到事业的出路。 在张建浩从教的42年里,他兢兢业业,为学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为他们的每一场比赛努力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建浩想把孩子们的 出路 锻炼得更加坚实。 训练时严厉,生活里有趣。 是学生对他的评价。在温州市残联成立后,他还兼任温州市残疾人体育总教练,带队参加省、市级残疾人运动会各项比赛,指导队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