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诸葛亮沽名钓誉,是真的么

历史中有很多人物隐居在深山田野中,不去刻意钻营,却能被伯乐发掘 。商末周初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东汉末年有“三顾茅庐”诸葛亮匡扶汉室 。
三顾茅庐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为了求贤,刘备亲自去诸葛亮隐居的小山村登门拜访,但前两次都扑了个空,“凡三往,乃见” 。故事发生在公元207年,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所以他是60后,当时47岁,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当时27岁,两人相差20岁 。那为什么刘皇叔却“猥自枉屈”三顾茅庐呢?

有人说诸葛亮沽名钓誉,是真的么

文章插图
公元207年,刘备到荆州逃难,屯兵新野,为了尽快融入荆州上流社会,发展自己的势力,也要延揽人才,就经推荐找上了诸葛亮 。
一:看出身
我们上学时候都背过《出师表》,表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不少人以为诸葛亮只是一介布衣,其实他是实实在在的官二代 。
诸葛氏在荆襄地区是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做过泰山郡丞,长兄诸葛谨在江东为官,诸葛亮老婆的姨父是刘表,舅父是蔡瑁 。
诸葛亮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
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
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
【有人说诸葛亮沽名钓誉,是真的么】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 。
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上他 。
有人说诸葛亮沽名钓誉,是真的么

文章插图

有人说诸葛亮沽名钓誉,是真的么

文章插图
二:看才学志向
诸葛亮身为官二代,完全可以靠这些关系谋得一官半职,但是他却决定从襄阳城搬出去,另寻一处住所,当然“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不是一名纯粹的隐士,他也无意于成为隐士 。他只是为了继续潜心学习和积累 。17岁就有如此打算,可谓思虑深远 。
他在荆州城西北20里找到了一处理想的地方,此地就是隆中 。这个地方,既是一处幽静的所在,山清水秀,不被外人打扰,以便于读书学习,还有田地可以耕种,以便在读书之余参加劳动,既自食其力,又锻炼身体和心智 。而且离襄阳城不太远,虽然不必天天再到学业堂去学习,但那里集中了最好的老师,诸葛亮随时可以去那里向先生们请教 。
诸葛亮在隆中并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别人读书务求精通、熟练,而诸葛亮读书为的是积累和思考,“独观其大略” 。
他也没有用这个小环境来封闭自己,相反,在躬耕隆中的这段时间,他积极与外界沟通,随时掌握外部世界的任何变化,广泛的拜师交友就是他居住隆中这10年间所做的主要事情之一 。
在庞德公帮助下,拜了司马徽为师,并与庞统、向朗等人成为同学 。除了这些师友,诸葛亮这一时期交往的挚友还有崔州平、石韬、孟建、徐庶等人,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聚会 。
认识诸葛亮的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 。比如徐庶评价他: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矣&;…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
他的老师司马徽评价他:可比兴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可见诸葛亮却是有真才识学的 。
这也是他虽居山野,却被外界所知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