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迎"探火季"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看点几何

近期 , 火星发射进入“窗口期” , 全球迎来“探火季” 。继阿联酋“希望”号探测器20日成功发射后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也将择机在7月下旬至8月初实施 , 迎来属于自己的行星探测时代 。给中国人 。
中国为什么要探索火星?困难在哪里?将执行哪些任务? 《新华视点》采访人员采访了业内相关专家 。
为什么“去火星”?
火星是离地球最近、环境最相似的行星 。以前的探测器已经发现了水的证据 。火星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吗?火星是地球的过去还是地球的未来?这些成为火星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对火星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较意义 。
“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能不能把火星变成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星球?……只有这些重大科学问题一一解答 , 我们才能清晰地思考地球的未来和人类 。”中国科学院欧阳自远院士曾评价火星探测的意义 。
基于现有的太空能力 , “ Fire”大约在飞行 7 个月后即可到达 。与更远的行星和卫星相比 , 任务周期更合适;火星拥有离地球最近的环境 , 让机器人或人类进入火星成为可能 。
将执行哪些任务?
国家航天局公布的信息显示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探测器由登陆车(入口舱和漫游车)和轨道器组成 。据悉 , 此次探索的目的是一次实现“绕行、绕行、巡查”三个步骤 , 即对整个火星进行全球观测 , 成功登陆火星 , 并进行巡查 。火星探测器 。

全球迎"探火季"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看点几何

文章插图
火星轨道器携带 7 台仪器 , 火星探测器携带 6 台仪器 。本次任务的科学目标是实现对火星表面形态、土壤性质、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的分析 。反过来 , 科学探索有助于建立对火星的全面和基本的认识 。
“探测火灾”有什么难的?
相比月球探测 , 火星探测任务难度更大 。由于火星距离地球相对较远 , 因此对发射、轨道、控制、通信和供电等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 , 人类已经对火星进行了44次探索任务 , 其中只有24次成功 。
无论是为期七个月的地火飞行 , 还是进入火星轨道的“刹车变” , 以及最远距离4亿公里的超远距离通讯……地球对火星的探索之旅可谓前路漫漫 , 风险重重 。
多位航天专家指出 , 着陆器在短短几分钟内登陆火星表面可谓“惊心动魄” , 必须迎接一系列艰巨的行动和挑战 。
与登月的情况不同 , 火星软着陆的动力下降过程很短 , 地面测控延迟十多分钟 , 因此要求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和实时性时间表现 。
“探火”为什么要“扎堆”?
全球迎"探火季"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看点几何

文章插图
航天科学专家钱航介绍 , 考虑到风险和成本等因素 , 航天器从地球到火星的最佳路线是1925年提出的“霍曼轨道” 。由于这个轨道每26个月只能出现一次 , 而且最近的一次“霍曼轨道”形成于2020年夏天 , 各国近期的火星探测计划都集中在这个时间段 。
自 1996 年以来 , 几乎每个发射窗口都发射了火星探测器 。2020年 , 中国、美国、阿联酋等国都明确表示 , 今年将开展火星探测任务 。三个国家将在火星表面采样、区域巡逻探测、热大气测量等方面开展探测任务 , 将为生命起源与演化研究、人类新家园探索提供重要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