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自己作曲,开始时随意写下长短句,然后再调整,配以乐曲,所以前后片有很多不同 。桓温大司马曾说:“当年汉南种下的依依杨柳,是多幺袅娜动人 。而今江边潭畔,柳叶片片摇落,让人感到多幺凄婉 。时光的流逝,春秋的交替,人又岂能逃过岁月的沧桑呢?”这几句话我异常偏爱 。当春风渐渐吹尽枝头上的柳絮,掩映在绿荫深处是处处人家 。远处的水岸迂迴曲折,黄昏时分,船帆少少的,也不知都到哪里去?我见过太多的离别场面,没有谁能像那长亭边的柳树 。柳树若是懂得人间的情意,它一定不会年年依旧青青 。天色渐渐昏暮,高高的城楼已隐约不见,眼前只是一片连绵纵横的层层乱山 。我像韦郎一样离你而去,但你要记得,我把玉环留下给你作信物,你在分别时也一再叮嘱让我早早归来,免得红花没人怜惜 。如今纵有锋利的剪刀,也无法剪断我心头丝丝缕缕的愁绪 。创作背景此词是言情忆别之作 。根据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中《行实考·合肥词事》的考证,姜夔二三十岁时曾游合肥,与歌女姊妹二个相识,情好甚笃,其后屡次来往合肥,数见于词作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曾往合肥,旋即离去 。这首《长亭怨慢》词,大约即是他离开合肥后忆别情侣之作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此词题序中所引的所谓“桓大司马”(桓温)所云“昔年种柳”以下六句,均出庾信《枯树赋》,并非桓温之言 。此或是姜夔偶然误记 。按此词是惜别言情之作,而题序中只言柳树,一则以“合肥巷陌皆种柳”(姜夔《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序),故姜氏合肥情词多借柳起兴,二则是故意“乱以他辞”,以掩其孤往之怀(说本夏承焘《合肥词事》) 。上半片是咏柳 。开头说,春事已深,柳絮吹尽,到处人家门前柳阴浓绿 。这正是合肥巷陌情况 。“远浦”二句点出行人乘船离去 。“阅人”数句又回到说柳 。长亭(古人送别之地)边的柳树经常看到人们送别的情况,离人黯然销魂,而柳则无动于衷,否则它也不会“青青如此”了 。暗用李长吉诗“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以柳之无情反衬自己惜别的深情 。这半片词用笔不即不离,写合肥,写离去,写惜别,而表面上却都是以柳贯串,借做衬托 。下半片是写自己与情侣离别后的恋慕之情 。“日暮”三句写离开合肥后依恋不捨 。唐欧阳詹在太原与一妓女相恋,别时赠诗有“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之句 。“望高城不见”即用此事,正切合临行怀念情侣之意 。“韦郎”二句用唐韦皋事 。这两句是说,当临别时,自己向情侣表示,怎能像韦皋那样“忘得玉环分付”,即是说,自己必将重来的 。下边“第一”两句是情侣叮嘱之辞 。她还是不放心,要姜夔早早归来(“第一”是加重之意),否则“怕红萼无人为主” 。因为歌女社会地位低下,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其情甚笃,其辞甚哀 。“算空有”二句以离愁难剪作结 。古代并州(今山西)出产好剪刀,故云 。这半片词写自己惜别之情,情侣属望之意,非常悽怆缠绵 。名家点评清代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三:哀怨无端,无中生有,海枯石烂之情 。清代吴衡照《莲子居词话》:白石《长亭怨慢》引桓大司马云云,乃庾信《枯树赋》,非桓温语 。清代孙麟趾《词径》:路已尽而复开出之,谓之转 。如:“谁似得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旅况,情意亦厚 。首句从别时别处写起 。“远浦”两句,记水驿经历 。“阅人”两句,因见长亭树而生感,用《枯树赋》语 。“树若”两句,翻“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措语亦俊 。换头,记山程经历,文字如奇峰突起,拔地千丈 。乱山深处,最难忘玉环分付,“第一”两句正是分付之语,言情极真挚 。末以离愁难消作收 。下片一气直贯到底,仿佛苏、辛 。作者简介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複杂 。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 。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着称 。有《白石道人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