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费”“被贷款”……一部手机失窃遭“盗刷”暴露哪些安全漏洞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题:“被消费”“被贷款”……一部手机失窃遭“盗刷”暴露哪些安全漏洞?
新华社“新华视点”采访人员吴雨、高亢、张千千
近来,一篇网络文章受广泛关注:一名网友叙述了家人手机遭盗窃后“被消费”“被贷款”的遭遇 。文章引发公众对手机失窃可能带来的财产安全问题的担忧 。
目前,大部分涉事支付机构已赔付受害人经济损失 。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于日前约谈涉事电信企业相关负责人,并提出对于服务密码重置、解挂等涉及用户身份的敏感环节,要在方便用户办理业务的同时强化安全防护 。
“新华视点”采访人员发现,虽然这是一起偶发事件,但暴露出一系列涉及公民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的漏洞 。
据了解,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
手机失窃被不法分子进行多笔消费和贷款
据网民“信息安全老骆驼”称,其家人手机失窃后,不法分子利用电信、金融、支付等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安全漏洞,新建账户绑定银行卡,几个小时内,便在线办理了贷款,并进行多笔消费 。
不法分子是如何利用手机盗取资金的?
“信息安全老骆驼”向采访人员复盘了遭遇“盗刷”的全过程:不法分子取出机主手机卡,将之安装在自己的手机上,通过短信校验的方式,登录了某政务平台App,由此获取了机主的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关键个人信息 。通过这些关键信息及校验短信,进行服务密码重置,掌握了对手机卡的主动控制权 。此后,在支付宝、财付通、苏宁易付宝、京东支付等开立了新账户,绑定机主的银行卡进行消费,并在美团平台申请贷款,造成机主经济损失 。
整个过程中,登录政务平台App获取关键信息、绑定银行卡、贷款消费等操作,都是凭借手机短信验证码顺利通关 。
采访人员了解到,此案之所以产生如此后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手机遭窃后机主没有第一时间挂失电话卡,令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
专家解释,在电话卡未挂失的近2个小时,由于掌握了机主个人关键信息,不法分子通过手机在线服务,对服务密码进行了重置 。这相当于掌握了通信业务办理的主动权,能进行远程解除挂失,还可以利用短信验证登录其他网站和App 。
手机失窃被“盗刷”暴露出哪些安全漏洞?

“被消费”“被贷款”……一部手机失窃遭“盗刷”暴露哪些安全漏洞

文章插图
这一网民的遭遇暴露出手机信息安全和支付安全的多个漏洞,引发多方担忧 。
——电话卡解除挂失等安全机制有待升级 。
据其本人介绍,案发当日,在通过电信客服挂失后不久,他们发现手机卡居然被不法分子解除挂失,仍能使用 。双方进行了激烈斗争:挂失、解挂、再挂失、再解挂……来来回回几十次 。其间,这张手机卡不断接收消费和贷款的验证短信 。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机主手机被盗后未及时挂失电话卡,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但电信企业的服务密码重置和解挂失等业务规则是否完善、是否充分考虑了机主手机丢失的可能性,值得探讨 。
按照中国电信的业务规则,已挂失账户可以通过拨打客服热线、服务密码鉴权后进行解挂 。利用机主挂失前的“空档”,不法分子通过机主姓名、身份证号、短信随机码重置了服务密码,掌握了通信业务办理权,多次诱导电信企业客服人员对已挂失的电话卡进行解挂 。
电信专家付亮认为,用户反复解除挂失的异常举动,应及时引起电信企业包括客服人员在内的系统的警觉,适当升级安全门槛,而不是依然机械地进行常规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