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花叶病毒属


豇豆花叶病毒属

文章插图
豇豆花叶病毒属【豇豆花叶病毒属】豇豆花叶病毒(CPMV)是comoviruses的类型成员,具有双极性正链RNA基因组,分为两个组成部分:bot-tom(B)和中间(M)组分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豇豆花叶病毒属
界:病毒界
直径:28nm
外壳蛋白:由大小两个多肽组成
代表种豇豆花叶病毒(Cowpea mosaic virus)病毒特徵形态学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二十面体(T=1),直径约28nm,无包膜,有60个蛋白结构亚基 。病毒纯化时分为三种组分,顶部组分(T)为空壳粒子,不含核酸,中部组分(M)含有RNA 2,底部组分(B)含有RNA 1,负染色样品在电镜下可同时看到三种粒子 。
豇豆花叶病毒属

文章插图
提纯的豇豆花叶病毒理化特性三种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80×10^6(T),5.15×10^6(M),5.87×10^6(B),标準沉降常数S(20W)=58S(T)、95S(M)、115S(B),在氯化铯中的浮力密度为1.288 g/cm^3(T)、1.395 g/cm^3(M),B组分有1.406 g/cm^3和1.447 g/cm^3两条密度带,两条带的沉降係数相同 。核酸二分子线形正义ssRNA,RNA 1长5.9~7.2kb, RNA 2长3.5~4.Skb,两种粒子包裹的核酸分别占病毒粒子重量的25% (M)和36%(B) 。蛋白质外壳蛋白由大小两个多肽组成,分子质量分别为37kDa和23kDa 。碳水化合物外壳蛋白可能是糖基化的 。基因组二分体基因组,RNA 1和RNA 2由不同的病毒粒子包裹,RNA 1包裹在沉降组分B的粒子中,RNA 2包裹在沉降组分M的粒子中 。RNA的3'端为Poly(A),5'端为VPg结构,VPg通过丝氨酸与RNA共价结合 。RNA 1和RNA 2的翻译产物均为多聚蛋白,并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切割产生功能蛋白 。豇豆花叶病毒RNA 1翻译的多聚蛋白为200 kDa,切割产生5个多肽,分别为32 kDa的蛋白酶、58 kDa的NTP结合域、4 kDa的VPg,24 kDa蛋白酶及87 kDa的複製酶;RNA 2翻译成2个羧基化共末端多聚蛋白,分别为105或95 kDa,切割产生4个功能肽,分别为与病毒移动有关的58 kDa和48 kDa蛋白(其中48 kDa蛋白源于58 kDa)及37 kDa和23 kDa的外壳蛋白 。RNA 1和RNA 2单独均不能侵染植物,但RNAl可在原生质体中複製 。该属有6种病毒的RNA已测序或部分测序 。
豇豆花叶病毒属

文章插图
豇豆花叶病毒的基因组及其产物抗原特性病毒具有强免疫原性 。所有属内病毒在血清学上相互有关,但常常是远缘的,红三叶草斑驳病毒和菜豆荚斑驳病毒的外壳蛋白在胺基酸序列上与豇豆花叶病毒有50%的同源性 。细胞病理在豇豆花叶病毒侵染的寄主植物细胞内,病毒粒子分散或成群分布在细胞质中,不形成结晶体,在蚕豆杂色病毒感染的细胞记忆体在结晶状排列的病毒粒子,而蚕豆真花叶病毒形成膜与粒子夹心状排列 。在细胞质中存在较大的囊泡状内含体,经特殊染色后在光镜下也可见,内含体由许多膜性小泡组成,常呈迷宫般的网状,占据细胞质的大部分,许多小泡内含有细丝状物质,经酶细胞化学证明是dsRNA,小泡结构可能是病毒RNA的複製场所 。很多情况下内含体中还分布有小块的电子緻密无定形物质及散布的病毒粒子,在内含体的外围分布着线粒体、叶绿体等,但病毒粒子不与细胞器结合 。还发现病毒粒子处在小管中,小管可与胞间连丝相接,细胞壁产生异常外凸,这些结构可能与病毒的胞间转移有关 。生物学寄主範围单个病毒的寄主範围窄,15种已知病毒中有11种仅限于少数豆科植物,花叶和斑驳是症状特徵,通常不产生环斑 。传播自然界惟一介体是甲虫,尤其是金花虫科的一些种,甲虫保毒能力达数日至数周 。有些可经种子传播,种传率为1%--5%,易机械摩擦接种传毒 。地理分布奈及利亚、肯亚、苏利南、古巴、美国等 。分类该属有15个种,代表种是豇豆花叶病毒 。中国已报导豇豆花叶病毒、蚕豆真花叶病毒、蚕豆杂色病毒、南瓜花叶病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