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26岁的太后,教出最猛的君王 中国历史上太后之最( 二 )


拓跋宏宣布汉语为“正音”,而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
虽然服饰语言上实现了统一,但胡汉还是两家 。
拓跋宏果断下令,将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使用的单姓,将皇族姓氏“拓跋”改姓为“元”,自己名为“元宏” 。
拓跋宏的目的,是彻底汉化鲜卑族,他还鼓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并亲自帮自己的六个弟弟娶到汉人妻子 。
活人改完,死人都不放过 。很多拓跋贵族想将去世的家人拉回故都平城下葬,但拓跋宏要求凡迁都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到黄河以南,因而鲜卑后代的籍贯变成了洛阳 。
就这样,这位“不爱鲜卑爱汉族”的帝王,以惊人的意志力完成了胡汉融合 。
一时间,洛阳上下学习儒家文化,崇尚礼仪,佛教昌盛,洛阳成了繁茂都城,一些南方的士族也北迁到洛阳 。
从南齐到来的人感叹,“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
也就是说,本以为北方荒凉贫瘠,到洛阳一看,文人雅士珍宝古玩都汇聚到了这座城市 。
拓跋宏完成了迁都和改革的壮举,但一切并不风平浪静 。
洛阳气候与北方的平城大不相同,夏天湿热,很多鲜卑贵族深感不适 。
再加上大家的装束、语言到姓氏,连祖坟都改了,几乎抛弃了鲜卑所有传统 。
这自然激起很多鲜卑贵族和大臣的不满,其中包括未来皇位继承者太子元恂 。
公元496年8月,借拓跋宏巡游嵩山之际,镇守在洛阳西北金庸城的元恂密谋逃回平城 。
此时的元恂才13岁,是一个叛逆的少年,一直不遵守朝廷汉化新规,此前大臣高道悦的劝诫还惹恼了他 。他先杀死高道悦,之后要出城,但因守城将军严守,元恂没能成功 。
拓跋宏得到消息后紧急赶回宫中,揍了元恂一百大板子,废除太子身份 。
元恂心高气傲,不仅不知悔改,还与手下继续密谋反叛,拓跋宏失望至极,赐死年仅十五岁的儿子 。
虽太子和拓跋贵族有反叛之心,但经过汉化改革,北魏的胡汉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和,汉族先进文化制度为北魏带来了活力,社会经济文化日益繁盛 。
在此期间,佛教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
为纪念去世的冯太后,拓跋宏命工匠在洛阳西山开窟造像,为冯太后祈福 。
公元293年,依托天然的溶洞,一群工匠将石壁凿成一个高11米、宽7米、纵深近14米的巨型石窟,洞顶被凿成圆拱穹窿形,这就是龙门石窟的第一个洞——古阳洞.
窟内正壁为冯太后,主尊释迦牟尼佛高近7米,雄伟壮观 。
从497年开始,拓跋宏率兵持续南征,攻打南齐的襄阳、南阳等地 。
战事胶着之时,拓跋宏得知齐明帝驾崩 。按照儒家礼仪,拓跋宏下诏称“礼不伐丧”,引兵返回洛阳 。
返回洛阳的途中,拓跋宏身患重病 。
回到洛阳后第二年,公元499年4月26日,一代改革明君拓跋宏驾崩,年仅33岁 。
在他去世后的第四年,龙门石窟古阳洞主体完工,造佛运动自此持续了数百年 。
拓跋宏去世之后,北魏由盛而衰,政权分裂,繁华的洛阳城再次荒芜 。
拓跋宏创造的胡汉一家、四方来朝的盛况不复存在,但民族融合为后世隋唐打下了统的基础 。
年轻的拓跋宏独立执掌朝政仅十年,就创下了历史上可铭记的“孝文帝中兴”,成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英雄大男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