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种


濒危种

文章插图
濒危种【濒危种】濒危种的概念与其划分的标準有关係 , 是物种受威胁程度的相对描述 , 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 , 同一个物种可属于不同的濒危类型 。但从根本上说 , 濒危物种是指在短时间内灭绝率较高的物种 , 种群数量已达到存活极限 , 其种群大小进一步减小将导致物种灭绝 。这里有两层含义 , 第一 , 种群小 , 或者数量有限;第二是野外数量不增 。对野外数量不增的种群 , 可能意味着数量平衡 , 也可能意味着种群下降 , 如果这样的种又是指小种群 , 则可称之为濒危物种 。
基本介绍中文名:濒危种
外文名:endangered species
定义:在分布区濒临灭绝的物种
形成原因:自然和非自然两种类型
代表物种:朱?、扬子鳄等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简介从广义上讲 , 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泛指珍贵、濒危或稀有的野生动植物;从野生动植物管理学角度讲 , 濒危物种是指《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 CITES , 1973年3月3日签订于华盛顿)附录所列物种及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濒危物种可以分为绝对性和相对性两种 。绝对性是指濒危物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野生种群数量较少 , 存在灭绝危险 。相对性是指某些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绝对数量并不太少 , 但相对于同一类别的其他物种来说却很少;或者是指某些濒危物种 , 在另外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并不被认为是濒危物种 。从狭义上讲 , 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是指由于滥捕、盗猎、环境破坏、数量稀少、栖地狭窄等种种原因导致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一个关键物种的灭绝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 , 造成生态系的不稳定 , 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 。发展现状中国野生动物的濒危程度是严重的 。人口数量的增长 , 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 。在最近的150年中 , 人口数量有1850年的10亿增加到2000年的65亿 , 与此相应的物种的灭绝速率也大大增加 , 在1600-1700年间 , 鸟类和受累兽类的灭绝速率大约是每10年1种 , 但在1850-1950年间却上升到每年1种[1] 。在《断为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的附录Ⅰ和附录Ⅱ名单中 , 属于中国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别是79种和39种 。许多以前是常见野生动物 , 现在也已被列入重点保护名录中.这说明野生动物受到的威胁是相当严重的 。目前中国很多珍贵野生动物已经绝迹和濒临绝灭 , 跟据资料已经绝迹的动物有麋鹿、野马、高鼻羚羊等 。白鳍豚也可能已经永远完成了它们的物种史 , 而野外生存的华南虎、东北虎、雪豹、野骆驼、鼹鹿、海南坡鹿、梅花鹿、野牛、黑长臂猿、自颊长臂猿、白眉长臂猿、白掌长臂猿、河理、野象、朱鹅、赤颈鹤、扬子鳄、瑶山鳄蜥等二十多种珍稀动物目前已濒临绝灭的边缘 。形成原因导致物种濒危的原因大致可分为自然和非自然两种类型 。导致物种濒危与灭绝的自然原因就是自然界对物种的选择 。一个物种无法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宇宙演化所导致的变化)时 , 它将灭绝 , 恐龙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所谓非自然因素 , 主要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物种濒危的因素 , 包括了对栖息地的破坏和对物种的捕杀和过度採伐 。随着人类对物种过度利用的减少 , 对栖息地的破坏成为当前导致物种濒危的首要原因 。过度开发人类独物种的过度开发是导致物种濒危的重要原因 。在1958-1970年间 。秘鲁鯷(Engraulidae ringens)的过分利用使其种群数量和捕获率均急剧的减少 。亚洲的犀牛(Rhinoceros spp.)几经被捕杀到接近绝种的边缘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外来物种的入侵盲目地引进外来物种 , 不加以区别地引入外来物种 , 会给当地的物种带来危害 。例如 , 从北疆的额尔其斯河江河鲈引入南疆的博似腾湖而导致原分布于该湖的大头鱼灭绝;俄国和美国的皮毛商带来的狐狸 , 差一点让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上的加拿大鹅绝种 。环境污染当今工业化的时代杀虫剂的滥用 , 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泄 。使生活在江河里的鱼虾、软体动物遭受到严重的侵害 , 使生态环境遭到污染 , 引起赤潮等一系列的污染 。生活在该环境的部分生物数量大幅度减少甚至灭绝 。当然人类的饮水、粮食和食品生产以及水上娱乐活动也离不开水 , 所以水的污染对人类同样造成危害 。商业利益的驱动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 许多珍贵的稀有物种成为非法或过度捕捉、交易的热点 , 给这些物种的保护造成严重困难 。此外 , 有些动物 , 如熊、犀牛、老虎 , 在医学上有很高的价值 。象牙和多种海龟也是人们心目中极其贵重的珍品 。这些动物自然也成为交易对象 。濒危种的保护保护的意义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特殊意义 。生态系统和群落可以退化和缩小面积 , 但只要所有的原始物种能够倖存 , 群落仍然具有恢复的潜在能力 。然而 , 一个物种一旦灭绝 , 其DNA所蕴藏的特有的遗传信息和所拥有的特徵组合将永远消失 , 该种群所具有的对人类的潜在价值将永远不会被认识 。并且 , 一些稀珍动物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 。如 , 我国特有的裸子植物银杉和举世闻名的动物大熊猫 , 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象徵意义 , 而且就物种进化过程中 , 适应性的发生 , 选择的条件等 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保护的原理物种濒危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複杂的 , 如何採取有效的保护策略在理论和时间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就理论而言 , 除了从个体 , 种群水平研究小种群的保护策略外还必须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複杂性 , 包括遗传和系统发育的多样性 , 生态和进化过程等 。(1)濒危物种保护的遗传学原理遗传学原理在野生动物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套用 , 如大熊猫犀牛红顶啄木鸟和太平洋鲑鱼等物种的保护 。是定物种保护策略和措施最重要的一步是确定需要优先保护的类群或物种 。迄今 , 在科学上被描述过的物种就有175万种 , 面对如此庞大的物种多样性和大量物种处于灭绝边缘这一事实 , 保护活动所能涉及的物种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因此 , 确定优先保护类群是保护遗传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根据遗传学原理来制定保护策略的案例:弗洛里达黑豹的保护 , 就是先确定它为优先保护类群 , 使它的灭绝速率逐渐降低 。所以 , 优先保护佛罗里达黑豹是保护它DNA所蕴藏的特有的遗传信息和特徵组合的遗传学原理 。(2)物种保护的生态学原理传统的物种保护工作重点在于濒危灭绝的物种 , 但对于其他物种特有基因的保护及生态系统的维持却很少予以关注 , 致使整体的保护的成效不佳 。现在 ,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 , 可以说 , 保护完整的生物群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 , 大熊猫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熊猫的栖息地森林急剧减少 , 大熊猫对生活环境的耐受性是长期进化形成的 , 不可能改变 。保护中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因人类经济活动变成荒山或坡地的大熊猫原栖息地还给大熊猫 , 停止在大熊猫栖息地上的放牧 , 採伐 , 採药 , 严格禁止偷猎 。只有这样 ,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保护可以带来各个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的扩大 。所以 , 物种保护的生态学原理在濒危物种的保护上又十分重要的地位 。保护措施一、管理办法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它们不仅提供了维持人类生存的支持体系 , 还是许多工业和新医药产业的基础 , 也是世界自然资本的构成部分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减少 , 对于作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基础的自然资本资源 , 意味着经济机会的丢失 。因此 ,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 , 也是一个更广泛的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 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 。1、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计画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目标是:从根本上预测、防止及解决使生物多样性显着降低或丢失的原因 , 以逆转生物多样性降低或丢失的趋势 , 并使欧盟领土内外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处于满意的保护状态 。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出了一个明确的行动框架 , 并规定了总目标和部门目标 。主要是以下4项内容:一是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二是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利益;三是研究、鉴定、监测和信息交换;四是教育、培训和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欧盟生物多样性战略行动计画制定之后 , 英国政府成立了英国生物多样性领导组 , 对英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战略性指导;随即成立了英格兰、北爱尔兰、苏格兰、威尔斯4个领导小组 , 负责监测各行动计画的实行 , 并进行提高公众觉醒和教育培训等工作 。2、美国保护濒危物种的有关法规美国进行了许多立法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 如 , 濒危物种法、迁移鸟类条约法、鱼与野生动物合作法、国家野生生物庇护所管理法、北美湿地保护法等 。其中 , 最重要的属濒危物种法 。濒危物种法禁止未有许可证对列入联邦目录的物种进行捕获 。但是伴随性捕获许可证的发放 , 允许资产所有者在其资产内有濒危物种存在的情况下 , 进行其他方面合法的经济开发活动 。同时提供了一种管理部门与公众和私营部门发展创造性的合作伙伴关係 , 来达到濒危物种的平衡和综合有序发展的办法 。例如 , 美国的国际造纸公司为砍伐作为其造纸原料的木材 , 制定了一个栖息地保护计画 , 保护在公司东南部土地上的濒危红帽啄木鸟 。计画中描述了砍伐林木对红帽啄木鸟的影响及减轻该影响的措施 。措施包括建立近5300英亩、居住了25-30个该啄木鸟家族的栖息地 , 以增加啄木鸟的数量 。美国一项调查表明 , 至少有80%列入联邦目录的物种 , 其栖息地在私人土地上 。管理部门认识到让私人土地所有者介入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性 , 因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与土地所有者的合作 。这些政策包括:候选物种保护协定 , 对许可证申请者在栖息地保护计画中保护未列入目录的物种进行鼓励 。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 , 可为许多物种提供早期保护 , 从而可避免将其列入目录;第二 , 由于候选物种得到保护 , 可减少在发放许可证后 , 一个原来未列入目录的物种被列入目录 , 从而需对栖息地保护计画进行修改的情况 。美国栖息地保护计画的数量增加很快 。1992年前只批准了14个栖息地保护计画 , 但至2001年2月23日 , 管理部门已发放了343个以上的伴随性捕获许可证 , 其栖息地保护计画覆盖了2000万英亩以上的土地 , 对200个列入目录的物种和许多未列入目录的物种进行了保护 。3、澳大利亚对野生物种商业利用的一些管理办法在澳大利亚 , 对野生物种的最大威胁是栖息地被清除 。个体农民、牧场主或开发者为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 , 常常进行原生植被的清除 , 从而除去了野生物种的栖息地 。因此 , 许多人认为 , 未来对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要找到一种机制 , 特别是经济刺激 , 使得在私人土地上的自然栖息地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及恢复 。澳大利亚认为从其国内外的经验看来 , 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 , 野生物种的商业套用可以成为这种机制之一 。澳大利亚一些经验表明 , 给予濒危野生物种一种价值 , 比没有商业价值会导致对该物种的更大保护 。例如 , 为获取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袋貂的肉供本国食用及出口用 , 持续地对其进行高水平的商业捕获已有几十年 。但其数量不但没有减少 , 反而大量增加 。再如 , 在澳大利亚BASS STRAIT 岛上的土着居民商业捕获灰鸌 , 以获得其肉、油及羽毛供本地套用或出口用也有几十年的历史 , 但灰鸌的数量仍在增加 。这都是由于商业捕获对这些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的保护起了很大作用的缘故 。以上事例表明 , 只有在土地所有者能从栖息地上的野生生物获得收益的情况下 , 他们才可能对这些栖息地进行保护 。因此 , 应把天然栖息地看成为一种经济资源 , 因为它有套用价值 , 并能与其他使用土地的方法进行竞争 。把它看成是有经济价值的 , 才能使它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护 。澳大利亚管理野生物种的经验表明 , 在技术上可持续性的採收或猎取是可以做到的 。关键的问题是政府能否驾驭可能起破坏作用的经济和社会力量 。其中保证资源的拥有者看到管理良好的野生生物贸易具有经济利益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 , 对政府有关机构而言 , 野生生物商业利用企业家和动物保护团体的挑战是如何对商业套用进行管理 , 以减轻风险 , 并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可持续的套用 。澳大利亚现有的管理职责分工是:联邦政府主要管理进出口 , 并正进行对所有联邦的有关环境的立法进行综合改革 , 将已有立法归于三个部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及遗产保护 。各州和自治州均有立法对野生生物进行管理 , 在政策和实践中 , 均支持野生生物在生态学上可持续性的商业套用 。其它国家也有类似的实践经验:在南非 , 由于土地使用政策的改变 , 使野生物种的所有权回到土地所有者手中 , 使许多栖息地得到恢复与保护 , 许多野生物种的分布和数量大大增加 , 并且还带来了许多社会和文化效益 。4、西方一些国家以牺牲他国资源为代价来保护本国资源国际上已将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占有情况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已开发国家经济基础十分雄厚 , 非常重视本国生物资源的保护 , 凭藉自身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 採取各种手段 , 大肆掠夺和控制开发中国家的生物资源 , 利用先进技术 , 加工成具有高附加值的植物药或其它产品 , 再申请专利保护 , 并将成果以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的形式高价向开发中国家兜售 , 获取高额利润 。一些已开发国家通过对世界野生生物资源的控制 , 进而加速对开发中国家的市场占有和经济垄断 。开发中国家因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和资源损失 , 许多生物资源的原产国、提供国反而成了受害国 。因此 , 西方一些国家富裕之后 , 确实注意了物种的保护 , 但是已开发国家保护自己的资源更多是以牺牲开发中国家资源为代价的这种做法 , 应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5、CITES公约组织CITES公约即《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的英文缩写 , 亦称华盛顿公约 。缔约于1973年美国的华盛顿 , 并于1975年正式生效 。《公约》的保存国政府是瑞士联邦政府 。《公约》的宗旨是对其附录所列的濒危物种的商业性国际贸易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 防止因过度的国际贸易和开发利用而危及物种在自然界的生存 , 避免其灭绝 。到目前为止 , 《公约》已有160多个缔约国 。《公约》每两年举行一次缔约国大会 。公约贸易是指物种的进口、出口、再出口和从海上引进(指从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海域中取得的任何物种标本输入某个国家) 。中国于1981年加入CITES公约组织 。6、中国中国是世界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 但资源大国 , 按人均资源情况 , 中国是资源贫乏国家 。中国为了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濒危物种拯救繁育工作 。已经建立700多个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动物驯养繁殖中心等 , 这些保护区的建立保护了大量野生动植物 , 如峨眉山国家公园保护 。上世纪末 , 全国已建立14个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20余种濒危物种人工繁育种群、400多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100多处植物园和树木园 , 1000多种珍稀植物得到保护繁育 。二、具体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护其栖息地. , 栖息地的保护就是保护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取食区域、繁殖条件、求偶或迁徙通道 , 是恢复濒危动物种群的重点工作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而且还可以使其他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 , 我国已建立了数百处濒危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使相当一部分濒危动物得到切实保护 , 野驴、野牛、亚洲象、白唇鹿、羚牛、马鹿、金丝猴、大鸨等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加 , 通过实践探索建立自然保护区 。因此 , 建立自然保护区寻求保护濒危动物的最有效途径 。目前 , 中国已经建立了保护对象为野生动物的自然保护区100多处 。这些保护区的建立 , 对保护濒危动物种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开展驯养繁殖驯养繁殖.是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濒危动物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 , 发展人工繁殖种群 , 既可防止或延缓有关物种的灭绝 , 又可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 减少对野生种群的猎捕压力 , 还可为实施再引进工程提供种源 , 重建或壮大有关物种的野生种群. 。改革开放以前 , 动物园系统是我国驯养繁殖濒危动物的主体 , 但其目的主要在于展览 。改革开放以后 , 国家和地方建立了不少濒危动物繁育救护中心 , 专门从事濒危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救护工作.如国家为拯救大熊猫、扬子鳄、东北虎等极度濒危动物.投资设立了多处繁殖研究中心, , 为实施野马、麋鹿再引进工程.建立了多处人工繁殖基地,为保护、发展濒危动物资源成立了多处综合性的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 , 各地为救护濒危动物也相继建立或指定了一个或多个濒危动物救护中心 , 这些救护中心的职能之一就是驯养繁殖濒危动物 , 有关部门单位或个人为生产建设需要.还建立了大量的养鹿场、养熊场、养猴场、养蛇场、龟鳖场、养鸟场、养麝场等 , 用于生产实验动物或者野生动物及其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