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女儿节 三月三


中国传统女儿节 三月三

文章插图
三月三(中国传统女儿节)【中国传统女儿节 三月三】女夏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 。古时以夏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所以这天又叫“上巳节” 。三月初三多逢巳日 。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 。上巳也称为女儿节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下亦云:“呼是日为女儿节 。”
基本介绍中文名:女儿节
节日时间:农曆三月三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节日意义:祈福未出嫁的女子有个美好的未来
节日起源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叫作上巳节,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 。后来人们称之为禊 。《周礼 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意思是: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为人们衅浴除灾 。郑玄注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 。”这个日子除了宗教作用,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由于青年男女会在这天都汇聚到河边,为古人提供了自由恋爱的契机 。《诗经 郑风 溱洧》就写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 。《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当然这样青年男女集会的场合,女孩们一定是盛装出席的,直到后来逐渐演变成“女儿节” 。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 。各地习俗女儿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甘肃省陇南市的西和县,每年农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西和乞巧”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每年农曆六月三十晚上 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 。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 。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徵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製作等 。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女儿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穀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 。而牧童则会在女儿节之日採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女儿节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 。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麵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 。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女儿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製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女儿节之后,姑娘们将所製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女儿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 。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女儿节先準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女儿会”,各地区的“女儿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 。不同地区的“女儿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製作精巧 。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 。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江苏南通,农曆2月初2是女儿节 。南通谚语云:二月二,家家户户接女儿,娘家不请是穷鬼儿,女儿不去要烂腿儿,女婿不去是龟子儿 。封建社会家庭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一旦出嫁就与娘家脱离 。南通土话说,吃了杨家窖的水,就是杨家窖的人 。春节期间,南通有“吃年酒”的习惯,关係亲近的亲戚之间必须相互走动 。进入农曆2月,女儿女婿差不多也有一个月未去娘家了 。南通人非常注重亲情,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应该经常到娘家走一走看一看,这大概就是南通女儿节由来 。至今想起来南通人这种的亲情是多幺地温馨 。各地特色日本日本女儿节又叫“上巳”或“桃节” 。在日本历史上的室町时代,有用纸做成人偶抚摩身体后将偶人投入河海的习俗 。人们认为,随水流漂走的人偶会带走疾病和灾祸 。到了江户时代,幕府将每年的3月3日正式定为女儿节 。每年女儿节前约半个月到节日当天,日本民间都举行盛大庆典,祈愿女孩健康成长并获得幸福 。日本女儿节 。每逢此时,有女孩的人家都会摆出做工精湛、造型华美的宫装人偶来祝福女孩幸福平安,健康成长 。女儿节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日语里的被称作“雏祭” 。很多日本人认为,女儿节源自中国,在融合了日本本土文化之后才形成了节日 。据日本史料记载,在8世纪的平安时代,京都(当时日本的中心)的上流宫廷贵族女子间已经盛行在人偶身上换穿衣服的游戏,后来又出现了向河水中投放人偶以求吉祥的习俗 。摆放人偶是女儿节的最大特徵,这些身穿锦衣的宫装人偶以精美华丽和做工细腻着称 。女儿节人偶的摆放非常讲究,在特製的雏坛上,一般为3层、5层和7层等奇数排列 。一个标準的人偶雏坛的顶层为“天子与太后”,以下各层可根据需要配以三女官、负责奏乐的五雏童、侍从以及听差等 。在摆放人偶的同时,还要辅以“桃花、灯笼、梳妆檯、日用品”等装饰,一些地方的习惯中还会放上白酒和菱饼等食品 。在女儿节摆放的人偶很多是长辈赠送的,在过去,它甚至成为女性出嫁时重要的嫁妆 。外公外婆通常会事先準备好红包,让年轻夫妇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购人偶 。女儿节的人偶一般在3月3日之前数日开始摆放,结束后则要及时收藏起来留待来年再用 。据说,一旦人偶摆放时间过长,将会影响女儿的婚嫁 。从女儿节的人偶规格往往可以判断出某个家庭的富庶程度和社会地位,同时它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人偶的摆放数量和奢华程度都达到顶峰 。如果祖先是声名显赫的世家,家中摆放的人偶甚至有几百年的历史,可列为国家指定的特别文物 。曼法傣寨离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大约30公里的三乡曼法寨是个傣族居住的大寨子,民风淳朴,竹楼与椰子树相伴 。据说由于种种原因,寨子为女儿举行的赕佛活动(赕萨琅甩),因而,家家户户做得格外认真 。这一传统已延续了几百年,是小女儿的成姑娘礼,所有的女儿都要经过这祈愿将来幸福、如意的仪式 。傣族妇女的勤劳是出了名的,不仅要生儿育女,寨子里的农活、生意等许多事也都由女人来打理,因而在当地女人有很高的地位 。第二天,曼法寨开始过节 。标誌性的事件就是大多数人家都在杀牛,有的是一户人家杀一头牛,也有的是两户人家合着杀一头,过节的日子是由佛爷和寨民商定的 。一个寨子同一天请客吃饭,热闹非凡 。晚间,整个寨子米酒飘香,被请来做客的其他寨子的人,有的开着汽车、拖拉机来,更多的人是骑机车来的 。少妇和小朴哨(少女)穿着漂亮的筒裙,三三俩俩挤在一张机车上,与香蕉园、棕榈树、竹楼构成别样的风情 。傣族少女确实很美,是一种温柔的美,擦身一过,自然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不知是看好还是嗅好 。在这里很容易分辨出谁家养了儿子,谁家是女儿 。因为有儿子的家庭,音响传出的流行歌曲的声音,震得竹楼嘎嘎作响 。而有女儿的家庭是安静的 。女孩的心愿 天黑了,年轻人和老人们还在喝酒聊天,女人们準备着明天去寺庙用的东西 。她们买来了在这里能买到的所有的小商品:电筒、电池、速食麵、矿泉水、饮料等等,然后用绿色或红色的包装绳,编成网状,套上小商品,一个个成排地掉在竹竿上 。还有塔式的竹架,顶上是一把张开的雨伞,从上到下挂满了崭新的1元、5元、5角、10元的钞票,花花绿绿的 。还有稻子、土布以及新鲜的粽子、芭蕉叶包着的粑粑、肉等 。女孩们高兴地帮大人做这做那,同时也在挑选自己明天要穿的傣裙 。第二天一早,曼法寨的曼乍缅寺从里到外全是满噹噹的施捨品和做赕的人 。女儿们都被领来了,特别是五六岁的女孩 。她们静静地坐在自家摆放的东西旁,聆听着和尚们颂经 。岩华的侄女对我说,她小时候就经历过一次,没有做过赕的女孩是不完美的 。那些没有女孩的家庭,也要随全村人一起参加活动,区别在于準备的施捨品少或简单一些 。我问几个小女孩今天有些什幺愿望,玉凤说:“我希望长大后脸上的疤痕没有啦!”玉南罕回答:“希望快点长大,可以到城里的美髮店做最好看的头髮 。”玉波却说:“希望长大后去昆明,然后自己打的士,到处去玩 。”稍懂点事的女孩什幺都不回答你,只是害羞地低着头,笑一笑 。缅寺的围墙外站着许多来自其他寨子的和尚和他们的家人 。这里没有年纪大的和尚,除了佛爷,和尚出家和还俗是自由的 。在赕佛的仪式里,僧人要做的只是念经等佛事活动,其他的俗事则由村民公认的组织者来主持 。漫长的仪式结束后,组织者就让所有在寺院周围的和尚来抽取,用芭蕉叶卷着的一张经文和各家的联繫方式 。和尚们抽到后就把它交给自己的家人,由他们去收取放在寺里的施捨品 。和尚们的家人,收取施捨钱物前,要喝主人敬上的一杯酒,然后把经文大声读完 。这种分配施捨钱物的做法,体现了平均的原则,在傣族地区几乎看不到富裕的寺院主持和出家人 。耐人寻味的是曼乍缅寺里的功德箱有三个,分别写有:寺庙建设基金、水电费基金、助学基金,施者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捐献 。交完施捨品的人们满意地散去,和尚和自己的家人带着施捨品也离去了,傣寨又回到了宁静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