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国的博弈——改变世界的一百八十天》有感 世界之最第一章读后感( 三 )


作为一位对祖国充满热爱和忠诚的人,他对过去法兰西的辉煌念念不忘,坚信法兰西文明最优越,憎恨盎格鲁—萨克逊的繁荣,这使得英美觉得法国很难对付,并对法国人产生了讨厌的感觉 。美国官员多次与法国官员发生冲突,普通士兵也常常在大街上和餐馆里互相争吵 。同时,克雷孟梭对于法国的也是一战的高级元帅福煦,也是爱恨交加 。在对德的军事问题上,福煦从一开始就坚持协约国必须没收德国占领莱茵兰以及桥头堡破坏沿德法边境的德国防御工事,并把德军限制在10万人左右 。然而,克雷孟梭从来不信任任何士兵,尤其是信教的士兵 。他没有指派福煦作为法国代表参加和会 。当福煦及其支持者试图影响和平谈判时,克雷孟梭变得很不耐烦,有事情况很糟糕 。后来在谈判的过程中,劳合·乔治说服克雷孟梭放弃德国应征部队,但是直到最高委员会再次开会时,福煦才得知此事 。他愤怒地向克雷孟梭抗议,但克雷孟梭毫不动摇 。这就是克雷孟梭在莱茵兰问题上的态度,小心翼翼,因为批评家们正在国内紧张观望 。
或许有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疯子,苍老、愚蠢、虚荣 。但是,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就他在和会上的表现来评价他 。就克雷孟梭本人而言,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克雷孟梭坚持自我,不可战胜 。曾经的他是一位激进的知识分子,他向往自由,然而对于曾经的妻子的去世,他无不遗憾地说:“她嫁给我真是个悲剧”,他没有再婚,宁愿独自走完一生 。从他踏上法国政坛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紧紧地与这个国家联系在了一起,直到生命的终结,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正对着德国而葬,这就是传奇的克雷孟梭 。
最后一个到达巴黎的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他抵达巴黎时,对和会至关重要的三个关键人物终于齐集一地 。三人中,劳合·乔治最年轻,他性格欢快,面色红润,有一双漂亮的蓝眼睛和一头蓬乱的白发 。他的身体很好,适应能力强,在和会期间,他始终接受挑战和危机而不断进步 。正如邱吉尔认为的那样,劳合·乔治性格中最值得钦佩的优点之一是平易近人,虽然身居高位,却毫不自负,不摆官架 。而且对他了解的人一视同仁,始终如一;随时准备争论并听取逆耳之言,即使颇具争议 。他的魅力来源于好奇心和专注的结合 。
但是劳合·乔治的这个性格特点在和会讨论对德问题时却表现出了另一面 。在协约国主要国家讨论德国的赔款问题上,劳合·乔治表现得十分地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甚至让人们都觉得他有些胆小懦弱了 。他一方面激烈地与威尔逊和克雷孟梭争论,要求巨额赔款,另一方面却又在三月底其著名的《枫丹白露备忘录》中大谈节制适度 。他反对在和约中写下确定数目,因为他有可能太低;而后,六月,当德国人抱怨说协约国应该规定一个确切数字时,他立刻改变了主意 。他有时听从温和派凯恩斯和蒙太古,有时听从英格兰银行前主管坝利夫勋爵和一位法官萨姆纳勋爵 。他的优柔寡断毁坏了他的名声,也使巴黎的同僚备受其苦 。美国专家拉蒙特说:我希望劳合·乔治先生能够告诉我们他到底想要什么,这样我们就能判断他和威尔逊总统的想法究竟是大相径庭还是紧密一致 。“由于劳合·乔治激怒了包括威尔逊在内的美国人,他使自认为最重要的外交关系处于危险之中 。问题是他自己也不清楚他或者是英国人民到底想要什么 。在巴黎,劳合·乔治似乎一直在思考,在摸索 。
他性格中一面促使他希望看到德国被罚 。无论他的敌人怎么说,劳合·乔治在道义上都憎恨战争,而德国发动了有史以来最残酷的一场战争 。然而,他也是一位政治家,他懂得金融和贸易,他知道英国迟早要向德国出口商品,他不想毁灭德国 。他说他必须向英国人民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说明他为何在战争费用及赔款问题上愚弄了他们 。可是事实上,劳合·乔治对赔款问题的处理比表面上看来要成功得多 。一方面,他通过说服威尔逊将抚恤金纳入赔款,使英国获得了更大的份额;另一方面,通过不在和约中提及具体赔款金额,缓和了英国及殖民地国家的民意 。想到子孙后代会高度评价他,劳合·乔治就会感到一些安慰 。威尔逊对他说:“我无法奢望在历史上拥有更高贵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