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艺 弹棉花


中国传统手艺 弹棉花

文章插图
弹棉花(中国传统手艺)【中国传统手艺 弹棉花】弹棉花 , 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 , 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 , 历史悠久 , 我国至迟在元代即有此业 , 时至今日仍有操此行业者;旧时 , 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 , 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 , 俗称“弹棉郎”;另有同名电影歌曲 。
基本介绍中文名:弹棉花
起源:中国
原弹棉花器械:弯弓、磨盘、弹花锤等
现弹棉花器械:弹花机
传承方式:祖传
中国传统手艺概述元代王祯《农书·农器·纩絮门》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 , 用竹製成 , 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 , 用县弓来弹皮棉 。”温州地区始于何时待考 。旧时 , 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 , 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 , 俗称“弹棉郎” 。
中国传统手艺 弹棉花

文章插图
弹棉花弹棉 , 实际上指的是弹棉胎 , 也有弹棉褥(垫被) 。棉花去籽以后 , 再用弦弓来弹 , 絮棉被、棉衣的棉 , 就加工到这一步 。如过去女儿嫁妆的棉絮都是新棉所弹 。一般人家也有用旧棉重新弹加工的 。弹棉工具有大木弓 , 用牛筋为弦;还有木棰、刬头 , 磨盘等 。弹时 , 用木棰频频击弦 , 使板上棉花渐趋疏鬆 , 以后由两人将棉絮的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 , 以固定棉絮 。纱布好后 , 用木製圆盘压磨 , 使之平贴 , 坚实、牢固 。按民俗 , 所用的纱 , 一般都用白色 。但用作嫁妆的棉絮必须以红绿两色纱 , 以示吉利 。如旧棉重弹 , 须先除掉表面的旧纱 , 然后捲成捆 , 用双手捧住在满布钉头的刬头上撕松 , 再用弓弹 。
中国传统手艺 弹棉花

文章插图
老行当:弹棉花改革开放以来 , 有数以万计的现代温州人为了创业 , 远离故乡 , 外出闯蕩 , 他们整年奔波在全国城乡 , 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和世界各国 , 为“温州模式”的创立 , 立下了汗马功劳 , 这就是经弹棉郎为代表的温州人走四方创业精神的传承 。现今 , 手工弹棉逐渐为机械所代替 , 有所减少 , 但由于我国幅员广阔 , 手工弹棉仍在各地流行 。历史演变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 , 虽然如今的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 , 但是40岁以上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 。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段预告飞 , 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 , 仿佛就是一种魔术 , 让孩子们惊讶不已 。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 , 生意应接不暇 。
中国传统手艺 弹棉花

文章插图
弹棉花(绘画作品)在外行人的眼里 , 弹棉花是个很有趣的事情 , 而这些工具也挺有特色 。有一把专门的弹棉花的弓 , 根据个人的习惯可长可短 , 通过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 , 来沾取棉花 , 把棉花拼成方形 , 我们所听到的弹棉花的标誌性声响就是由它们发出来的 。这就是弹棉花最基本的工具 , 整理棉花都要靠这个“弓” 。“檀木榔头 , 杉木梢;金鸡叫 , 雪花飘”这是弹棉花工匠们对自己的手艺的一种诠释 , 也是人们对他们的劳动最为形象的比喻 。蒋老汉不善言辞 , 但乾起活来却也一点不马虎 。弹棉花不仅是费力也是个精细活 , 敲弓的时候要花大力气 , 而“上线”则是细緻的工作 , 要蒋老汉和妻子一起才能完成 , 摆上一个小小的花样 , 一条棉被就初具雏形了 。最后再经过多次的压、磨 , 一整套工序下来 , 一条暖暖的棉被就在手艺人的手中完成了 。从弹、拼到拉线、磨平 , 看着简单 , 做起来却也挺费时间 , 蒋老汉这幺熟练的手艺 , 这一天也就不过能弹上一、两条 。从上世纪末起 , 弹棉花这个老手艺就已经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 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 , 人们家里盖的 , 已经不仅仅是老的棉絮棉胎 , 取而代之的是品种繁多、色彩斑斓的各种各样腈纶被、九孔被 , 对于这些方便简单又暖和的玩意儿 , 大多数人还是认同的 。同时弹棉花的手艺也慢慢的被机械化操作所代替 , 这里便是一个机械化工厂 , 生产效率是手艺人的几十倍 。弹棉花是很古老的工艺了 , 即使是现代生活我们也离不开它 。因为 , 即便是年头久远的又硬又黑的棉絮 , 一经重新弹制 , 又洁白柔软如新 , 很是神奇 。可弹花匠人工作很是辛苦 , 灰尘很重 , 很多人在露天作业 , 随便找个墙角或打个棚子就可开张 。几乎没有人想从事这个职业了 。弹棉花发展过程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 , 最初都是一弯弹弓、一张磨盘、一个弹花棰和一条牵纱篾 。吊弓的构造很简单 , 弹花时全仗人手用弹花锤击打弓弦 , 将棉纤维弹松 , 每人每日不过弹皮棉8斤 。其传承方式也是由师傅带徒弟或父传子 , 所以很多弹花匠的手艺都是祖传 。不过在上个世纪90年代起弹棉花手艺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 , 弹花机的出现让弹棉花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 弯弓、磨盘、弹花锤等弹棉花器械开始淡出弹花匠的视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