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贻贝


嵊泗贻贝

文章插图
嵊泗贻贝嵊泗贻贝,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誌产品 。
【嵊泗贻贝】嵊泗贻贝舟山方言称之为“淡菜”,别名海红(东海夫人)、红蛤、壳菜 。嵊泗县嵊泗县海域环境优越,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温度适中,利于海洋生物栖息,为嵊泗贻贝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被农业部划为一类贝类生产区,嵊泗人採集野生贻贝供人类使用、交易有悠久的历史,所产贻贝具有个大、鲜嫩、肉肥、出肉率高、营养丰富、无污染等特点,为海鲜中的佳品 。
2012年06月0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嵊泗贻贝”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
基本介绍中文名:嵊泗贻贝
产地名称: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
品质特点:个大、鲜嫩、肉肥、出肉率高
地理标誌: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誌产品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12年第88号
批准时间:2012年06月08日
产品特点贻贝俗称淡菜,也叫海红(东海夫人),是大众化的海鲜品,营养价值高,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素有“海中鸡蛋”之称 。嵊泗所产贻贝具有个大、鲜嫩、肉肥、出肉率高、营养丰富、无污染等特点,为海鲜中的佳品 。
嵊泗贻贝

文章插图
嵊泗贻贝产地环境嵊泗县又称嵊泗列岛,位于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即北纬30°24′—31°04′、东经121°30′—123°25′之间,是浙江省最东部,舟山群岛最北部的一个海岛县,全县海域面积8738平方公里,陆域面积86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大县,陆域小县 。海陆总面积8824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8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8738平方千米,分别占总面积的0.97%和99.03%,故有“一分岛礁九九海”之说 。嵊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温差较小 。春季多海雾,夏季多气旋,秋季较乾燥,冬季有霜冻 。降水量春夏多于秋冬 。嵊泗县海域环境优越,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温度适中,利于海洋生物栖息,为嵊泗贻贝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被农业部划为一类贝类生产区 。渔业资源得渔独丰,嵊泗是中国十大重点渔业县之一,地处着名的舟山渔场中心,水产品资源丰富,被称为“东海鱼仓”和“海上牧场”,盛产带鱼、大小黄鱼、墨鱼、鳗鱼、鰳鱼和蟹、虾、贝、藻等500多种海洋生物,拥有浙江省最大的贻贝产业化基地和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是宁波、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鲜活水产品供应基地 。历史渊源嵊泗贻贝产于浙江省嵊泗县 。贻贝,舟山方言称之为“淡菜”,别名海红(东海夫人)、红蛤、壳菜,据考证,採集野生贻贝供人类使用、交易,在嵊泗已有悠久的历史 。先民究竟是如何开始在嵊泗诸岛上采贻贝的,虽然无明确史料可引述,但在当地,一直流传着一则“贻贝和岛猴”的传说,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嵊泗贻贝生长和利用的原始状况 。到唐朝时,嵊泗贻贝製成的贻贝乾就因质量上乘,被时称翁山县的舟山官府选作进贡朝廷的御供珍品,呈送京城,史称“贡乾”,历代不衰 。明代,嵊山、壁下山(即陈钱山、下巴山)等诸岛上的贻贝採获已具相当规模 。据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着名的抗倭儒将郑若曾所着《酬海图编》之“御海洋”一节文中所述,“曾尝亲至海上而知之 。向来定海、奉象一带,贫民以海为生,荡小舟至陈钱、下巴山取壳肉、紫菜者,不啻万计 。”由此可见当时嵊山诸岛上採获“壳肉”即壳菜——贻贝的规模之盛大 。同时,这些来自镇海、奉化、象山等地的沿海渔民把经过加工的嵊泗贻贝乾带回了浙东沿海大陆乃至更远的杭州和江西、江苏、福建一带销售,使得嵊泗贻贝的清香远飘四方 。1973年,嵊泗贻贝开始人工养殖,逐渐发展为支柱性产业 。2008年,嵊泗县启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2009年被列入省计画、2010年被列入国家计画) 。嵊泗县贻贝养殖开始以来,一直採用从大连引进的紫贻贝苗种,品种单一、苗种供应质量和数量不稳定,养殖效益不高,产业发展安全性差,一直制约着该县贻贝产业的发展 。而该县自然分布的厚壳贻贝市场价格是紫贻贝的3倍多,但天然野生苗种数量少,人工育苗技术一直难以突破,未能大面积推广 。2007年开始,嵊泗县聘请大连水产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舟山海洋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与本地技术人员、育苗企业组成多个联合攻关小组,开展厚壳贻贝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攻关 。历经3年,于2009年以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原总工程师倪梦麟为首的攻关小组率先取得突破,相继在海区保苗、分苗试养等诸个环节获得成功 。当年育得优质苗种7亿多粒,供给广大养殖户,使厚壳贻贝从原先的零星散养一下发展到现在的5000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25%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