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

文章插图
士为知己者死士为知己者死,汉语辞彙 。
【士为知己者死】拼音: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
语出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 。豫让是春秋晋国智氏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晋国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打败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瑶被杀,头颅被赵襄子做成酒器使用 。豫让为报答智伯瑶知遇之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绝唱 。
士为知己者死,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
基本介绍中文名:士为知己者死
下联:女为悦己者容
出处:豫让
时代:春秋战国
词目士为知己者死拼音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引证解释知己者: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人 。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传.豫让传》:“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汉˙刘向《说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唐韩愈《论荐侯喜状》:“或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难,故曰士为知己者死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2回:“岂不闻‘士为知己者死’?又岂不闻‘国士遇我,国士报之’?”原文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 。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吾其报知氏之雠(通“仇”)矣 。”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 。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 。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之 。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 。”又吞炭为哑,变其音 。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 。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 。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 。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弒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 。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 。襄子至桥而马惊 。襄子曰:“此必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 。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 。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 。子自为计,寡人不捨子 。”使兵环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 。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 。非所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 。”遂伏剑而死 。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译文最初,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宠信 。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 。其中赵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 。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 。”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知伯的仇人赵襄子 。不久赵襄子入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 。这时豫让竟拿出匕首说:“我要为知伯报仇!”卫士拿下他,要杀他,可是赵襄子却制止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 。因为知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 。”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 。可是豫让继续图谋为知伯报仇 。他全身涂漆,化妆成像一个生癞的人 。同时又剃光了鬍鬚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看到他以后只是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幺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时对他说:“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说你是一个志士还可以,如果说你是一个明智之士就错了 。因为凭你这种才干,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画,那你一定能成功的 。”豫让听了这话笑了笑说:“你的意思是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是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 。今天我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 。况且已经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却又在暗中阴谋计画刺杀人家,这就等于是对君主有二心 。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为却要这样做,也就是为了羞愧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 。”不久,赵襄子要外出巡视,豫让埋伏在赵襄子所必经的桥下 。赵襄子骑马走在桥边时,马忽然惊跳起来,赵襄子说:“这一定又是豫让 。”经派人搜捕之后,果然是豫让 。因此赵襄子就责备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中行氏吗?知伯灭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报仇,反而屈节忍辱去臣事知伯 。如今知伯身死国亡已经很久,你为什幺如此替他报仇呢?”豫让回答说:“当我侍奉范、中行氏时,他们只把我当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们;而知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国士的态度报答知伯 。”于是赵襄子用怜惜的口吻感叹说:“唉!豫让啊,由于你为知伯报仇,已经使你成为忠臣义士了 。而寡人对待你,也算是仁至义尽 。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释放你了!”于是赵襄子就下令卫士把豫让包围起来 。这时豫让又对赵襄子说:“据臣所知,一个贤臣不阻挡人家的忠义之行,一个忠臣为了完成志节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君王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讚扬君王的 。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理您应在这里将我处死 。不过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準许我在这里刺它几下,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愿望?”赵襄子为了成全豫让的志节,就当场脱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给豫让 。豫让接过王袍以后拔出佩剑,奋而起身,然后用剑刺王袍仰天长叹:“啊!天哪!我豫让总算为知伯报了仇!”豫让说完话就自杀而死 。赵国的忠义之士听说以后,都落泪惋惜不已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典故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 。靖难之役期间,明成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 。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叫人反覆劝他归顺,不听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 。”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 。”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 。”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草 。”成祖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门生,每抓一人,就带到方面前,但方根本无动于衷,头都不抬 。明成祖彻底绝望了,也横下一条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讚颂 。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辨析正如豫让所说:“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他除了有“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这报答知遇之恩的情结外,还试图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人间道义、人的气节和忠义 。古代侠士,完全不像今人“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準,一生也甘为一些理念、原则而执着追求甚至献身牺牲 。我们从他们身上,要明白做人的真理、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不断陶冶、锤鍊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有横贯日月的浩然正气,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高于物慾和世俗的升华和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