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失败那是因属下*员不能比领导高明

要成就一番事业 , 必须一个集团的人共同努力 , 尤其是在这个集团的领导决策层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领袖人物 , 不必每一项的才能都比其他人强 , 而只在于他能够知人善任即可 。这就是汉初刘邦用三杰夺取天下的道理 。但是 , 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私有制 , 等级森严 , 能像刘邦这样放手任用人才的毕竟是少数 , 更多的人表现为 , 我的*比你大 , 我的能力就比你强 , 智慧就比你高 。因此 , 你就不应该超过我 , 假如你看问题比我准 , 对事物的判断比我准确 , 那就是你的罪过 。三国时期的袁绍就演绎了这样的逻辑 。他把这种领导就比部下高明的逻辑演绎到了极致 , 假如部下比他还高明 , 轻一点的怀疑你有异心 , 重一点的就得去* 。
*渡之战前 , 袁绍已经拥有冀州等北方四州 , 地域广大 , 人口众多 , *队有十万之众 , 文臣武将更是人才济济 。比如说那个武将张郃 , 以后成为抵御蜀汉*队的主力战将 , 赫赫有名 , 但在袁绍手下根本就不算回事儿 。还有这谋臣 , 属于当时杰出人才范围的响当当的人物就有好几个 , 而这些人不管谁的一条建议如果被采纳 , 袁绍都可能处于有利地位 , 至少不可能那样快就失败 。但这个人叫袁绍 , 他的逻辑是 , 只有他才是最高明的 , 部下不应该也不允许比领导高明 。
*渡之战前 , 袁绍在各方面都对曹操占有绝对的优势 。曹操手里除了有一个汉献帝 , 其他方面都没法和袁绍比 。但是 , 曹操有了这个汉献帝 , 他就可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 。本来 , 袁绍是可以先于曹操迎取天子的 , 因为在开始讨伐董卓的关东联*中 , 袁绍的势力最大 , 威望也最高 , 可是 , 袁绍却看不到汉家天子所具有的政治优势 , 拱手将这个大便宜让给了曹操 。
《三国志》的记载是 , 汉献帝到了黄河以东 , 袁绍派郭图到天子那里出使 , 郭图回来后劝说袁绍 , 迎接皇帝在邺城建立都城 , 袁绍不同意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谋士沮授对袁绍说:现在我们的地域大致已经确定了 , 现在应该迎取天子 , 在邺城建立都城 , 这样您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 , 畜士马以讨不庭” , 又有谁可以抵御!袁绍很高兴 , 准备听从沮授 。可是 , 另一个谋士郭图却说 , 汉室已经衰落时间很久很久了 , 现在想让它兴旺起来 , 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吗?现在的英雄豪杰拥有州郡 , 一有行动就是上万的*队 , 正所谓是“秦失其鹿 , 先得到者就可以为王” 。如果现在把天子迎接到自己身边 , 凡事都要上奏请示 , 如果依从 , 那么权力就会被削弱 , 不依从 , 就是不遵守皇命 , 这不是一个好主意 。沮授说 , 目前迎接天子 , 是一个大义大智慧的事情 , 如果我们不早一点动手 , 必然会有人赶在前面 。可以说是机会不能失去 , 只有快速行动才能成功 , 愿将*您早一点行动 。可是袁绍不能用 。
不管哪一个说法准确 , 有一点是共同的 , 都是部下劝袁绍迎接天子 , 建都邺城 , 袁绍没有采纳 。对于后一种情况 , 双方各说各的 , 看似都有道理 , 关键看你这个“主公”是如何认定的 , 而袁绍恰恰认定为不能接纳这个皇帝 。而曹操和部下讨论迎接天子一事 , 同样也是意见不统一 , 但荀彧、程昱劝说曹操应该迎接天子 , 曹操马上行动 , 等到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自己手中 , 袁绍马上就后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