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冯承素摹兰亭序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

文章插图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唐冯承素摹兰亭序】《唐冯承素摹兰亭序》是2001年12月1日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
基本介绍书名:唐冯承素摹兰亭序
作者: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7806721193
类别:历代名家墨迹传真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第1版 (2001年12月1日)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真迹传说被唐太宗李世民陪葬于昭陵之中,李世民一生酷爱王羲之书法,贞观初年曾下诏出内府金帛,购求王字、得一千五百余卷,其中真伪杂陈,更命魏徵、虞世南、禇遂良鉴别整理,而唐太宗在诸多真迹中尤情笃于《兰亭序》,爱不释手,常于深夜把烛学《兰亭》,为了使此名迹得以流传,他生前曾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精工模榻,又命虞世南、诸遂良各临一本,现藏于北京宫博物院的《兰亭序墨迹三种》即冯承素摹本和虞、褚的临本,千余年来,历经战乱,此三种墨迹能神奇般地流传下来,实乃幸事 。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

文章插图
王羲之(三○七——三六五),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尝官右将军,故世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晋室的名门望族,祖父王正,父王旷是王导之堂兄,曾任淮南太守 。王羲之初为秘书郎,后历任临川太守、征西参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等职,永和七年(三五一)拜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在任四年,于永和十一年辞官,隐迹山阴,与诸名士游于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的不朽名俆《兰亭序》便是在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时写的 。当时他邀请了谢万、孙绰等名士及其亲友四十一人雅集山阴(绍兴)之兰亭,曲水流觞,修袚褉事,临流赋诗,及诗成集为一卷,由王羲之书序,冠于卷首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其心情又十分舒畅,微醉乘兴,遂以左伯墨、蚕茧纸,鼠须笔,写下了这篇千古不朽之名作 。王羲之的书法能被尊为”书圣“的地位,这不仅在于他有”增损古法,裁成今体”的创新精神,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的行书在审美观念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最为基本的两种哲学思想:一是孔子的中庸之道 。王羲之的行书不肥不瘦,亦方亦圆,中侧并用,刚柔相济,疏密得宜,静中寓动,平中寓奇,耀文含质,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美,二是老庄的自然之道 。王羲之的行书天质自然,风神盖代,浑然天成,正如黄山谷所谓:“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 。”可以说这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是一种“第二自然”的境界,再加上王羲之的行书于一种平和简静,雍容自如的气氛中流露出强烈的变化,既得本调,又兼得众调,使人莫可端倪,这正是王羲之行书的妙处 。又因王羲之所处时代去古未远,儘管他开创了一派妍美雄秀流便的新体,但在笔法上他必然保留了汉魏以来的古质之意,遗憾的是王羲之的真迹已一字无存,我们已无法探其用笔之妙,无怪乎前人有“世人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之叹了 。在真迹无缘得见的情痀下,唐人摹本或临本则更显珍贵,摹以双勾填墨,故能保持原迹形貌,但用笔的质感、枯笔、飞白以及墨色变化很难表达 。尢其是王羲之的内法初学者可结合杨凝式的《韭花帖》墨迹来临,另外也可以从虞、褚的临本、陆柬之的《兰亭诗》墨迹以及晋人残纸中去探讨讯息 。王羲之的《兰亭》似奇反正,若断还连,通幅作品于不经意处而天机自动,真可谓“力屈万夫,韵高千古”,从而达到形与神、情与理、法与意、文与质的完美统一,况又是行楷,无疑是学习行书的最佳範本,今按原迹印製,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 。*代表左边扌旁,右边一个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