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绰墩山正仪镇区北1.5公里,有绰墩山 。龚明之《吴中纪闻》云:“崑山西楼里村名绰堆,避光宗讳改墩,堆有黄幡绰墓” 。(光宗:南宋赵惇庙号)又云:“唐伶人黄幡绰葬于此,今村人滑稽能作三反语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有“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之说 。张野狐即诗人张徽,清人张潜之诗:“张徽宫内曲初传,供奉抛来旧细蝉,却忆江南落花处,不知谁葬李龟年 。”山上多巨石,与虞山之石相似,三面逶迤而上,独其背矗三丈余,上有顾阿英金粟庵 。绰山山色秀丽,风光旖旎,每逢农曆九月九日,有登高赏秋之俗 。清何婉哥《九日随家严登绰山》诗:“梳掠容光揽镜奁,来游喜得从家严,题糕节冷枫初艳,放掉船轻浪亦恬 。此地已无金粟影,遥天犹露玉山尖,登高忽见云霞灿,掩映湖波霁色添 。”建国后,经考古工作者勘明,绰山是新石器时遗址,出土石斧、石凿、陶鼎数十件,1983年崑山县文管会曾觅得玉琮1枚,是为珍品,足以说明绰山的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大革命”时,绰墩山上金粟庵及其他房屋全部拆除,山址改为合心村砖瓦窑厂 。考古专家称:绰墩遗址是苏南地区“古文化标尺”,它聚集了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前)、崧泽文化(距今5000年前)、良渚文化(距今4000年前)和马桥文化(距今3000年前)四个文化层面 。2000年,绰墩考古的前3次挖掘发现被评为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绰墩遗址也就成为崑山市唯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绰墩山村村头原有一座高约20米,方圆不大的“土山”,山腰有巨石峭立,为人工移放,山上曾有参天的古木和雄奇的庙宇,常年游人和香客不断,为古“信义十景”中的“绰山夕照” 。高墟山在正仪镇区东北4公里处黄泥山村境内,山高3丈余,四周百步,俗称黄泥山,亦称太平山 。相传是唐高力士衣冠葬地 。宋人黄由《高墟山》诗云:“不识力士名,焉知宦者墓,长门恩眷深,兴亡不相顾,玉环死马嵬,幸蜀嗟中露……空葬等山陵,四周列古树,寒风撼泥沙,渔樵几声度 。”宋建炎初,苏湖巡抚盛德肆将高墟山占为己有,在上面筑了个“依绿园”,有池、台、竹、石,为一时之胜 。至明代中叶,“依绿园”又为归有光妻兄魏希明所有,增添了不少精巧楼阁,顺着山根筑一道石柱篱笆 。当时吴中才子祝枝山等常来此宴饮,宣统《信义镇志稿》载有祝枝山《高墟赋》 。1983年在高墟山出土文徵明手书魏壁墓志铭碑石两块,现存正仪镇文化站 。山址已成废丘 。落星潭落星石在正仪宅西村百禄桥北 。相传东晋时,星陨于此,旋化为石,没水,水沽始露,石色白而微青,经可一弓余,好事者,欲穷其状,掘深数尺,莫竟其底 。星溪之名由此而出 。落星潭古信义十景之一 。该潭已堙没 。傀儡湖傀儡湖西岸旁依阳澄湖,仅一埂之隔的湖边有一个平顶大土墩,高十五余米,围一千余米,相传唐玄宗时伶人黄幡绰葬此而得名绰墩山 。黄幡绰擅演参军戏,常与诗人张徽搭档演出,一度轰动帝京 。黄晚年流落江南,出入豪门,为这一带缙绅教练歌妓,留下了不少动听的歌调,当时非常流行,各地尊为“正声” 。据说,后来便磋切成为崑曲的水磨腔 。几百年里,每每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民间的戏班子都要到绰墩山上演戏以示缅怀 。到了宋、元间,这一带盛行傀儡戏,因此就用“傀儡”两字当作了湖名 。却说笠帽湖名字从何而来:傀儡戏就是鬼戏,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两岸交流甚少,东岸的百姓时常饱受湖盗的洗劫,临湖有的零星小村落逐步衰落 。于是,为了辟邪,在东岸湖边树立了一个戴着大笠帽的石刻神像遥遥面对着绰墩山,守望保佑着百姓 。因此,东岸人称之为笠帽湖 。义庄天水义庄又称赵氏义庄,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由赵之骧、赵锡衔、赵翔藻、赵庆章捐田1000亩,在正仪镇下塘北市梢建庄祠 。累积数10年又续置义田2000亩,田租收入,作为义庄支出经费 。义庄设庄正、庄副各一,司账6人(其中1人为总管),负责义田收租、纳赋税,主持日常庄务 。义庄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祖仪式,由族长告谕先辈创业事迹,对违犯家训家规者,进行训斥,严重者要出族,训谕毕,瞻观先辈金石、书画等活动 。民国初年,赵学南任庄正时,开始转向族内福利及文化事业,曾以两万银元,在中心桥石子街建“古香深处”藏书室及小花园各1座,并刻印各种宋元古本,还将“峭帆楼”藏书残余以及正仪“高斋”藏书近万册,分经、史、子、集4大类及其父赵元益译着外文版本另闢一类分藏在5间图书室,并将藏书室称为“又满楼”,其意思是毁于沪滨“峭帆楼”藏书得以恢复 。续辑赵氏家谱16卷刻印新家谱1套4册 。现存苏州博物馆、崑山档案局各1套 。还在正仪黄潭村建赵氏家族公墓 。“文化大革命”时期公墓被毁 。“又满楼”藏书室附设学馆,聘请本地秀才任教师,凡赵氏男性均可免费入馆读书,到外地深造者经庄正同意可在义庄支取学费,对族内生活无依靠者按月支付生活费或救济金 。至民国24年(1935)停办 。庄田按赵氏后裔五十七房平均分配,庄祠房屋仍继续保留 。民国26年(1937)抗战爆发,庄祠被毁,又满楼藏书室房屋及小花园1座于民国35年(1946)由赵绵行代表赵氏家族捐赠给正仪国小,义庄从此消失 。钱大钧别墅民国21年(1932),钱大钧筑别墅于雅泾村(今东北村) 。房屋为西式楼房,园内有1座六角亭和竹林、雪松以及各种花木 。室内均为红木家俱,并有自来水设备 。六角亭为琉璃瓦顶,四周配有玻璃窗,亭内有彩色天花板 。本地人称“钱大钧花园” 。解放后发现天花板内藏有钱氏在西安事变中弹时的血衣等物 。“文化大革命”时拆除 。古桥盛安桥俗名关王阁桥 。在娄江北岸,正仪市河出口处,为信义渡口和东西纤道的主要通道 。明永乐十一年(1413)崑山县丞王珂修 。明万曆三十九年(1611)里人魏尚贤重建,改名“真义桥”,建关帝阁左 。清康熙里人翁伟业在阁房通济庵前建茶亭以便行人 。乾隆六十年(1795)桥坏,知县程光瑄修 。拱桥下有对联一幅“近依高阁迎娄水,直接长堤跨渭塘” 。1968年,因桥洞狭窄于泄洪不利而拆除 。景福桥旧名中新桥,又名中津桥 。跨渭塘河,初为木桥,康熙四十六年(1707)里人朱光远等改建为石桥,徐昂发曾为建桥作募捐疏 。因坐落在旧街中段,俗称“中心桥” 。建国后政府两次拨款修理,至今保存完好 。寿安桥跨渭塘河,明洪武初顾原纯建 。原纯字寿安,桥由此得名 。清康熙八年(1669)黄贞孟、徐希夫等重建,宣统《信义镇志》,有黄泓寿安桥记 。宣统三年(1911)正仪农民抗租,与崑山催丁发生冲突就在寿安桥西堍 。建国后政府曾3次整修,至今保存完好 。百禄桥旧名汤家桥,在小港北岸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里人建 。该桥北有“落星潭”,桥基南北各有一幅对联,南面为“星潭泒衍娄江秀,西鹿源从天堑来” 。北面为:“马鞍文笔朝真义,震泽回澜润宅西 。”广灵桥在绰墩山广灵庵前,俗称二石桥 。明万曆四十年(1612)支守礼建,知县祝耀祖有建桥记 。桥东原有二株银杏树,是古代由傀儡湖入绰墩港的水上航标,现存一棵 。至今桥樑保存完好,为正仪最古老的拱形石桥 。塘泾桥位于南星渎集镇西,东西跨向,是旧时由西进入南星渎集镇的必经之路 。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筑路改道,此桥已不通行人,基本荒废,但仍保存完好 。桥身由条石铺就,全长15米,为正仪境内现存最大的三孔平桥,具体建造年代不祥 。正仪人物顾瑛(1310~1369),元代文学家,真义人 。一名阿瑛,又名德辉,字仲瑛,自号金粟道人 。家世富豪,轻财好客,豪宕自喜,筑园于乡,名“玉山佳处”,又称“顾园”,为江南名园 。顾氏工山水、花卉、翎毛,精于音律,善弹古乐器,才情妙丽,风流文雅,为江南名士 。柯九思、倪瓒、顾坚、杨维桢等文人雅士常出入其家与之唱和,着有《草堂雅集》,又名《玉山璞稿》,亭馆篇咏刻之曰:“草堂名胜集”等 。魏校(1483~1543),字子才,号庄渠,真义人 。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 。与胡世宁、李承勛、余祐友善,时称南郡四君子 。因病归故里,在星溪崇文书院讲学(今正仪中心校址) 。着名学者唐顺之、王应电、王敬臣、归有光皆其弟子(有光又为其侄婿) 。黄子云(1691~1754),字士龙,号野鸿,真义人 。康熙丙申(1716)陈省斋为《古今图书集成》馆总裁,吕野鸿共修八都,过江作五言诗,省斋比为岳阳、杜陵,名始大噪 。次年随翰林编修徐葆光册封琉球,又次年浮海还南,历楚东走粤,及壬子,雍正排挤父党,陈省斋入狱,野鸿避喧于灵岩山,键户苦吟,既而游历四方 。乾隆元年,清廷举办博学鸿词科,欲征入宦 。野鸿坚谢不应,遂归故里 。赵元益(1840~1902),是近代向国内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先行者之一,字静涵,真义人 。力学好古,积书数万卷,精通中西医理 。清同治八年(1869)到上海评馆从事翻译工作,与美国传教士、东吴大学创办人林乐知等人一起翻译国外製造、测绘、法律及医学等书 。光绪十四年(1888)为江南乡试第26名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