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队|120个人的“战场”( 二 )


王志卫说,一直到今天,没有一个人提出撤退。

车队|120个人的“战场”
文章插图

员工微信群截图
去过武汉的人,
先上!
疫情出现后,全市的医废量从原本平常的每天不到60吨激增到150吨,最多时有近200吨。
汇和的车队一共只有50多个人,为了完成医废清运,刚开始的那一个多星期,车队的所有人几乎没日没夜地干。
“让我回车队吧。”汪长新找到王志卫。这个小伙子2020年初曾代表南京环境系统支援武汉处理医废,在武汉抗疫一线干了40多天。去年调整了岗位的他已经离开了车队,疫情发生后,他回来了。
我参加过武汉的战疫,我有经验,我先上!
加上回归的汪长新,车队一共有54人。

车队|120个人的“战场”
文章插图

资料图:谢海洋、汪长新等驰援武汉合影。
“去过武汉的先上!”车队副队长谢海洋这样说。去年谢海洋和汪长新并肩在武汉战斗过,这次,他主动接下了最重的任务——禄口机场医废清运。全面消杀的机场拆除了空调滤芯等很多可能沾染病毒的部件,这些全部要作为医废清运、焚烧,不仅危险,而且量非常大,每天都有好几吨的运量。那些天,谢海洋每天都奔波在公司和机场之间,实在太累了,就随便靠在哪打个盹,爬起来接着干。

车队|120个人的“战场”
文章插图

员工们在进行疫情防控培训。
最长的线路是高淳,汇和在江北新区,去高淳来回一趟要8小时,加上卸货,要10小时才能跑一趟。
7月底的台风,8月的高温天,恶劣天气和高强度的工作对车队队员们的身体是极大的考验。王志飞的手机里有一张照片,一个队员撩起衣服,后背全都是渗血的红疹子,这是防护服捂的。
翻出照片时,王志卫流泪了,此前他从没在工作中掉过一滴眼泪,疫情期间他这个公司总经理却在员工面前哭过很多次。不止他这个“老环保”,公司很多人在看到脱下防护服全身湿透的同事,看着中暑了晕倒、醒来休息一会又接着干的同事时,都哭了。
“疫情前三天,我们没有合眼,后来那一个多星期,每天只能打盹睡个二三个小时。”谢海洋说,新冠医废不同于其他医废,如不及时清运,病毒溢出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必须日产日清。回想起刚开始那些天,他说,每个人都拼了命。这种情况在8月5日,省内各市医废处理支援人员到来后才缓解。
接力赛,
钻进120℃炉膛维修
8月7日,一个焚烧炉发生了故障,炉子裂了,罢了工。
换在平时,要等3天,炉子冷却到30℃多后人才可以进去维修,可是,疫情期间要和德尔塔赛跑,来不及等炉子冷却。“我用温度计在炉子门口测了一下,139℃!”王志卫说,炉子里面的温度超过了120℃。

车队|120个人的“战场”
文章插图

维修班一共6个人,伏军平、周建文、郭有高、王正风、殷其全、范玉栓全部举了手,他们说,我们每人进去10分钟,焊接裂缝,10分钟一班,再换下一个人进去!

车队|120个人的“战场”
文章插图

那一天,焚烧炉前面是这样的场景:一个又一个的维修工钻进去,他们穿着长袖长裤的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和焊接手套,每个人出来时,皮肤发烫,衣服被高温烘干摸着烫手……经过3小时奋战,炉膛焊接好了,又经过20多个小时抢修,原本要3天才能修好的焚烧炉修好。

车队|120个人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