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队|120个人的“战场”

王志卫和他的团队已经33天没有回家了。
“没有一个人想成为英雄。”他说,但在这个夏天,他们这个120人的团队里很多人的名字被记住。
王志卫是南京汇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这家本市唯一的定点医废处理机构,自疫情发生以来,承担了全市所有新冠医废的处置任务。医废处置被称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医废处置团队,成为疫情期间离病毒最近的一群人。
日均150吨医废日产日清,没有发生一起因为医废造成的人员感染和环境污染。
这是120个人的“战场”。

车队|120个人的“战场”
文章插图

南京汇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控制中心。
1200℃,
杀死病毒
下午1点左右,每天的第一波忙碌时间来了,运送医废的车队陆续返回,进入卸料区。汪长新从驾驶室慢慢跨下车,同车还有一位同事,他们穿着全套的防护服。为了防止防护服撕裂病毒侵入,穿防护服时要特别注意动作幅度。他们来到车后,互相给对方身上喷洒消毒药水,向车门喷洒消毒药水,运送医废的是专用厢式货车,开车门前,要先喷洒消毒药水给人员和车身消毒。

车队|120个人的“战场”
文章插图

打开车厢,里面是一个一个黄色的垃圾桶,这是医废专用桶。装车前,所有的桶都经过了消毒。接车的同事走了过来,协助汪长新他们把一个个垃圾桶从车上卸下来,推到车间。
经过分拣后,医废被分成两类。
隔离点、定点医院生活垃圾为一类。
定点医院用过的棉球、棉签、注射器、针头、药瓶等以及核酸采样的咽拭子鼻拭子等为一类。
前者用低于1000℃的高温焚烧,后者则要用1200℃以上高温焚烧。

车队|120个人的“战场”
文章插图

在机器巨大的轰鸣声中,经过分拣的医废被送进专用电梯。随着电梯门合上,新冠医废进入专门的焚烧炉,病毒被高温杀死。
医废入炉后,人员、场地还要经过严格的消毒。这一套过程,每天都要循环重复。

车队|120个人的“战场”
文章插图

没有一个人退出
消毒、脱下防护服,汪长新这天的第一趟清运任务完成。这时已是下午2点多了,他和同事们有短暂的休息时间,吃午饭、打个盹,下午还要再跑一趟,等再回来时就是晚上天黑之后了。往地上一坐,猛灌几大口水,他喘着气闭眼休息。他身边,一起出车的车队队员几乎都是一样的动作,席地而坐。等他们再站起来时,地上是一片湿湿的印子。

车队|120个人的“战场”
文章插图

总经理王志卫手机里存了好多张团队成员脱下防护服的照片和视频,所有的人头发、衣服湿透,防护服里能倒出一滩水。

车队|120个人的“战场”
文章插图

“从7月22日起,公司决定全员集中居住,加强人员管理。”王志卫说,处理医废是直接跟病毒打交道,集中居住是为了控制人员流动,同时,疫情发生后,忙得就像打仗一样,汇和所有的人也没有时间回家了。

车队|120个人的“战场”
文章插图

集装箱临时改装的宿舍。
当天,几个集装箱被运到汇和,临时改装成宿舍,这30多天来,公司全体120人全部住在这样的临时宿舍里。
每天大家的时间表是这样的:5点半起床,6点进行核酸检测,6点半进行安全教育课,7点开始一天的工作。
当时,谁也不知道这场‘仗’要打多久,但没有一个人提出自己有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