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羚( 二 )


法语名称:Saola(Timmins等人记录于2008年);德语名称:Vu Quang-Wildrindes(Nadler和Phuong记录于1994年) 。外形特徵主体几乎没有来自于中南大羚活体的测量数据 。它的体重大约为100kg,体长约150cm,肩高在80-90cm之间 。雌雄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1995年) 。

曾经记录的关于中南大羚的测量数据
来源成体体重体长肩高尾长Dung等人,1993估计100kg约150cm约80-90cm13cm+尾毛Robichaud,1998估计85kg(雌)150cm(雌)84cm(雌)23cm(雌)注:上表中测量的雌性中南大羚的样本数为“1” 。中南大羚的颜色一般为深茶色,其个体颜色从红棕色到近黑色不等 。上半身部分的毛髮短而细、有光泽,头部和颈部的毛髮更短 。可能是由于其所分布的一些区域的天气凉爽和潮湿的原因,中南大羚的体毛是特别柔软和纤薄的 。腹部的毛棕色,比上半身更黯淡,覆盖着约3.5cm长的蓬鬆的毛 。臀周和胯内(包括雄性阴囊的皮肤)是白色的 。下半身黯淡的皮毛从颈部和肩部开始延伸,从侧面看起来像一块显眼的补丁 。一条宽0.5cm的细长黑色条纹沿着脊柱从肩膀覆盖到尾部的顶端,最后淡出 。一条白色的条纹横穿后臀,一併覆盖了附近的尾部区域 。尾巴的颜色被条纹分成3部分:基部为棕色,中间为白色,末端的尾毛为黑色 。腿部的颜色比主体更深,两个蹄子上部的白色斑点将蹄脚和深色的腿分隔开来 。中南大羚的体型和其他林栖的有蹄类动物如麂羚一样,有着一个小巧的身体和拱起的背部以适应于穿越浓密的丛林植被 。驼背的姿势使得它的肩膀比背部相对更低,1998年,一只成年的雌性中南大羚经测量,其肩高为84cm,而背部最高处为96cm 。1-2mm厚的皮肤覆盖了身体的绝大部分,但其颈部的皮肤明显更厚,约5mm 。研究人员认为那层厚厚的皮肤能作为它的盾牌,当种群内部冲突的时候能够防止自身皮肉被对手的角刺穿 。中南大羚的腿上没有腺体 。黑灰色的蹄子约6cm长,有圆形的尖,类似于低地水牛,蹄子是退化的角质层 。雌性有4个乳头 。头部中南大羚的头部被认为是精緻玲珑的,口鼻狭窄,鼻骨略拱,露出一张鼓鼓囊囊的脸 。耳朵相对较小,大约10厘米长,耳背棕色,内部为白色,耳内覆盖着一簇短短的毛 。眼睛有深棕色的虹膜和圆圆的瞳孔,在手电筒的照射下会反射出鲜艳的橙色光 。鼻樑深棕色,鼻子裸露 。舌头特别长,可以伸长至16cm并够到眼睛和脸的上部 。嘴唇白色,与下巴下部和喉咙上部的颜色相同 。口鼻下部有着一簇长达2cm的鬍鬚 。雄性和雌性的脸部都有着明显的白色或浅黄的斑块,最显眼的在于每个眼睛上部都有一白色的细长条纹,组成它的“眉毛” 。一条多变的白色斜纹从眼睛下面延伸到下颌,有的脸颊上会有一个白色斑点 。通过仔细地观察发现,中南大羚每边脸颊的白纹下侧都隐藏着1-2mm高的皮肤结节,那在脸部的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在结节上长着2.0-2.5cm长并且突出的黑色腮须,在腮须尖端有一个孔隙,可能有着分泌功能 。上颌的腺体位于眼睛前面,极其发达,有学者认为,该腺体是现存哺乳动物中最大的 。该学者给中南大羚上颌的腺体及其分泌功能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描述:腺体的肉质外表部分包含着一个矩形的沿着口鼻上部的浅凹坑,测量约9cm长,3.5cm宽,1.5cm深 。腺体分泌出一层厚厚的、灰绿色的糊状物,散发出刺激的气味,让人联想到鼬科动物身上的麝香 。凹坑上覆盖着一层强健的厚达0.8cm的扁平物,凸起来就像一个在腺体上的雨篷 。那层不寻常的扁状物误导了好多大众媒体,使它有时候被认为是长着“鳃”的羚羊 。犄角中南大羚的犄角有许多描述,它们是最常见的关于此物种的证据 。在成年中南大羚中,那两个犄角是细长的,近乎笔直,只有一点点地向后弯曲 。犄角从脸部的侧面向后延伸,当头向斜后方倾斜时能够靠到背部 。两只犄角的角度从近乎平行到稍微岔开都有,曾有村民报导见过一只中南大羚的犄角是交叉的 。从本物种发现者最初的报导来看,雌雄之间的犄角不会出现显着的差异 。犄角的截面是椭圆形的,在犄角的中心和外鞘都没有龙骨,呈空心状 。大多数的犄角表面是光滑的,只是在基部7cm之内会有一些槽纹,犄角的外侧和内侧是粗糙而有凹痕的,那被认为是由于经常和树丛摩擦的结果 。角芯一直延伸到犄角的末端,其长度超过犄角长度的80%,表明犄角具有搏斗的功能,可能被用于抵御捕食者 。大部分成年中南大羚的犄角长度约35-50cm,报导过的最长的为52cm 。1995年,在寮国有8对成年中南大羚的犄角经研究者测量,其长度为36.2-50.4cm,平均44.2cm 。而之前1993年有18对犄角经测量,其长度为32-52cm,平均41cm 。由于个体的不同,其犄角尖端之间的距离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1993年的数据(样本数为17)显示,其距离为7.5-20cm,平均距离13.3cm 。1995年的数据(样本数为7)显示,角尖的距离为3.5-18.4cm,平均9.6cm 。1998年发现的活着的雌性中南大羚并没有遵循该趋势——她的角尖的距离为25cm 。犄角基部的圆周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则相对更小,从10.8-13cm不等,平均11.7cm(样本数为8) 。粪便中南大羚的粪便是团状或丸状的,每一团经测量约长7.5cm,直径4.5-6.0cm,粪便由一些椭圆形的小丸组成,小丸规格为1 x 2 x 0.75cm,有一团粪便经检查由46个小丸组成(1998年) 。栖息环境中南大羚栖息于几乎每个月都有降水、没有明显乾季的安南山脉森林中 。大部分记录的生境为中海拔地区湿润的常绿阔叶林,多为龙脑香科的毛叶坡垒林,海拔高度一般为400-800m,有时海拔在200m左右 。活动的森林区域面积超过25平方公里 。虽然当地有超过2200m的山峰及生长着松柏的高海拔地带,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中南大羚会在超过1200m的地区活动 。中南大羚在不同的季节会活跃于不同级别的森林中,有时会活跃于海拔200m的大河边的次级低地森林中 。它的发现者们认为其季节性的迁移取决于水分的变化,在夏季它们会转移到有丰富湿润气流的较高海拔地区,而到了气流乾燥的冬季,它们又会转移到较低海拔的地区 。而大部分被猎杀的中南大羚的样本都是在冬天获得的,因为中南大羚此时多活动于地势较低的地带 。即便如此,大部分当地人观察到中南大羚的地点都是在险峻的丘陵地带,通常是在顶部生长着茂密树冠,下部长满树苗、竹子和棕榈的常绿阔叶林中 。据报导中南大羚是胆怯的,它们从来不进入农业用地中 。曾有中南大羚被其分布地的村民驯养的观察记录(1998年) 。在它们的生活环境中,中南大羚的捕食者可能有豹和虎,而中南大羚面对它们的防御架势和当地的有蹄类动物抵御野狗的姿势差不多 。生活习性栖群依据信息来源自当地居民的报告,学者们认为中南大羚是一种独居的动物 。成年中南大羚基本上都如此,只是大部分的雌性中南大羚会和幼崽一起生活 。最初发现者们提供的报告讲述到,中南大羚在迁移时会组成2-3只的小队伍,但很少有六七只的队伍 。习性大部分的关于中南大羚的习性信息都来自于1998年捕获的那只雌性中南大羚 。中南大羚是昼行性的,主要在白天和晨昏活动,虽然可能会与人类的活动时间有些偏差 。它们在夜晚的时候经常把头贴在地上,闭上眼睛休息,它们睡觉的时候是把脚收拢到身体下面的 。而在早上,它们基本上都在反刍食物 。而据当地的寮国人讲,它们最活跃的时间是在早上、下午的晚些时候和晚上,而在太阳当头的时候则没有那幺活跃,虽然在1999年曾经有相机拍到正午11:50时活跃的中南大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