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谷故居【郑小谷故居】郑小谷故居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寺村镇白石村 , 距柳州市约87公里 , 省道20134线可达 , 是象州县境内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 。1801~1872年晚清进士"江南才子"、"两粤宗师"郑献甫曾在这里居住 。
基本介绍中文名:郑小谷故居
地址:壮族自治区象州县寺村镇白齐村
级别:历史文化遗址
历史:"江南才子郑献甫曾在这里居住 。
概况郑小谷故居是我国清代有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郑献甫的生息地 , 位于县城约十五公里的寺村镇大井村委白石村 。郑献甫 , 原名存贮 。1801年生于象州寺村白石村 , 1872年 , 小谷病逝 。郑小谷生性聪颖 , 着作宏富 , 德高望重 , 是当时着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 , 在我国历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郑小谷先后主讲过广西德胜书院、庆江书院、桂林榕湖书院、秀峰书院、孝廉书院、广东凤山书院、广州越华书院及象州象台书院 , 柳州的柳江书院 , 其门生遍及江南 , 被誉为“两粤宗师” 。郑小谷一生着作甚多 , 尚流传于世的着作有《四书翼注论文》、《愚一录》 , 成为名噪一方的“江南才子” 。据郑小谷着的《家记》记载:小谷故居占地约十亩 , 由大门、二门、主房、客房、书房、补学轩、西笑亭、花园、磨房、鱼池及其它一些建筑等组成 。现仅存大门和主房 。大门头有“比第部”三字 , 两边是一幅对联 , 上联为:比部更新承继先贤扬国粹;下联为:典型犹在务期后裔振家风 。二门上方镌刻有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韦纯束题写的“郑小谷故居”五个大字 , 右边的对联为:万卷藏书遗子弟 , 左边的对联为:十年树木花风烟 。主房是青砖砌成 , 中间为正厅 , 厅上屏封正中有小谷手书的“有书带草堂”五个刚劲大字 , 两边为複製小谷手书的对联 , 上联为:家食尚书禄;下联为:国尊高密乡 。主房两边为寝室 。西笑亭建在正厅外边院子的西南面 , 为四角亭 , 上盖硫璃瓦 , 亭檐下方悬挂着複製的郑小谷手书的“西笑亭”牌匾 , 亭下边路面是用鹅卵石砌成太极图案 , 拟碑刻小谷所作的《西笑亭记》在亭的北面 。小谷故居是象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 , 颇具人文景观的旅游开发价值 。
文章插图
故居规模故居占地约约十亩 , 由大门、二门、主房、客房、书房、补学轩、西笑亭、花园、磨房、鱼池等建筑构成 , 现仅存大门和主房 。主房右边寝室、正厅的屏封和正厅门口已按原式样修复 , 并按原状史料记载重建了二门和西笑亭 。西笑亭为四角亭,主房为清砖砌成 , 正厅居中 , 两旁为寝室 , 左边寝室为郑献甫日常起居之所 。故居至今保留一些典型的楹联 , 如“比部更新承继先贤扬国粹、典型犹在务期后裔振家风”、“家食尚书禄、国尊高密乡” 。故居主人简介郑献甫 , 原名存贮 , 字献甫 , 别字小谷 。1801年郑小谷生于象州寺村白石村 , 1872年 , 小谷病逝于讲台上 。郑小谷生性聪颖 , 着作宏富 , 德高望重 , 是当时着名的经济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 在我国历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权威性辞典、史料和刊物有记载 , 郑小谷14岁考中举人 , 35岁进士 , 授刑部江苏、云南司主事 , 为官一年二月 , 因不愿与贪官吏同流合污 , 为施展自己生平抱负 , 便以“亲老乞养”为由 , 辞官还乡 , 开始着书教馆 。郑小谷先后主讲过广西 德胜书院、庆江书院、桂林榕湖书院、秀峰书院、孝廉书院、广东凤山书院、广州越华书院及象州象台书院 , 柳州的柳江书院 , 其门生遍及江南 , 被誉为“两粤宗师” 。郑小谷一生着作甚多 , 尚流传于世的着作有《四书翼注论文》、《愚一录》 , 清鹹丰十一刊 , 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补学轩文集》、《补学轩文续集刻》、《补学轩文集外编》、《补学轩诗集》、《补学轩诗集续刻》、同治九年还主纂过《象州志》 , 成为名噪一方的“江南才子” 。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权威性辞典、史料和刊物有记载小谷 , 在历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小谷主讲过广西德胜书院、桂林榕湖书院、广东凤山书院及广州越华书院等 , 其门生遍及江南 , 被被誉为"两粤宗师" 。小谷着作尚流传于世的着作有《四书翼注论文》、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补学轩文集》等 , 成为名噪一方的"江南才子" 。郑小谷故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 , 颇具人文艺景观的旅游价值 。郑小谷从小喜欢对对 , 偶有一两个对子对不上 , 便铭记在心 , 不时揣摩吟咏 , 对上方休 。1815年 , 15岁的郑小谷邀约学友同游中平马鞍山 。在山脚边军田村与村中秀才韦老先生闲谈 。韦老先生久闻小谷大名 , 亦想藉此机会考一考小谷 , 遂道:“众位学童 , 看到马鞍山 , 想起我以前曾以马鞍山为题作一上联 , 至今仍未对上 , 一直耿耿于怀 , 希望你们能为我对上 。”小谷暗思 , 韦老先生想必要试一试我 , 特为我拟出上联 , 随即答到:“先生请便 , 让我们试对一对 , 如对不上 , 开开眼界 , 长长见识也好 。”韦老先生听罢朗声道:“山号马鞍 , 马去鞍留 , 客至如何不问马 。”小谷听罢 , 沉思良久 , 无以为对 , 向老先生一揖道:“妙对!妙对!先生高见 , 望尘莫及!望尘莫及!”1841年 , 郑小谷应聘到广州粤雅书院教授 。一日 , 小谷带学子到郊外游玩 , 路过一村 , 正逢放牛时间 , 因道路狭窄 , 两旁又都是稻田 , 为防牛踏水稻 , 主人不得不牵牛小心前行 , 会面时 , 小谷问:“此村何名?”牵牛人答:“牛路村” 。小谷触景生情 , 想起25年前军田村韦老先生那幅上联 , 反覆吟咏;“山号马鞍 , 马去鞍留 , 客至如何不问马 。山号马鞍 , 马去鞍留 , 客至如何不问马……”呤着呤着吟出了下联:“村名牛路 , 牛多路窄 , 我来常见有牵牛 。”学子听罢 , 齐道:“妙对!真是妙对!先生妙对!”郑小谷知识渊博 , 风流倜傥 , 一生“不好为官 , 唯好读书 , 好游山玩水 , 好近妇人” , 比唐伯虎有过之而无不及 , 因之触怒上苍 。一日 , 天庭派仙人下凡试探小谷 , 仙人投其所好 , 化作一俊俏少妇 , 骑着一匹漂亮母马与小谷相遇 。小谷看见美少妇 , 兴致勃勃 , 即出联挑逗:母人骑母马母上母下 。少妇略加思索对上:绝人出绝对绝子绝孙 。对毕 , 骑马飘然而去 。据说 , 小谷后来果然男丁俱损 , 应了此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