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传


周敦颐传

文章插图
周敦颐传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
【周敦颐传】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着 。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 。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虽下之,民不肯从 。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 。用抃及吕公着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冤泽物为己任,刑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 。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
基本介绍本名:周敦实
别称:周敦颐
字号:茂叔
所处时代:宋代(北宋)
出生地:道州营道人
出生时间:1074
主要作品:《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
作品原文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着 。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 。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虽下之,民不肯从 。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 。用抃及吕公着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冤泽物为己任,刑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 。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注释1.分宁:地名 。2.主簿:官名 。3.委:抛弃 。4.当:应当 。5.狱:案件 。6.决:判决 。7.莫:没有 。8.辩:争辩 。9.得:得以 。10.元:本来 。11.谮[zèn]口:诬赖的话 。12.去:离开 。13.悟:明白 。14.以:因为;用来 。15.治:处惩 。16.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7.任:推荐 。18.法:按法律 。19.深:严厉的 。20.免:赦免 。作品译文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人 。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 。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 。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 。王逵是个残酷兇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着 。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幺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 。”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穫 。(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 。”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 。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 。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 。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 。”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 。由于赵抃和吕公着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 。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 。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 。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 。人物简介生平周敦颐(zhōu dūnyí)周敦颐,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着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理学派开山鼻祖 。周敦颐着有《周子全书》行世 。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 。“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範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着名理学家 。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 。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 。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周子年幼丧父,北宋天圣三年(1025),8岁时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 。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 。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 。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明万曆中(1587~1598),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乾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 。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 。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周敦颐故里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 。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 。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 。《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 。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 。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 。其中最着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 。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 。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範,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成就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 。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 。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 。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