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卡

面卡【面卡】所谓“面卡”指一个人看在他人的某种关係及地位,运用自己在工作之便,利用公共权力给予对方谋取私人利益达到所需的好处 。以献媚讨好行为达到维持他人脸面关係的一种社会现象 。这种行为也是为了自己与他人关係不一般,及达到自己与他人稳固关係的目的 。
基本介绍中文名:面卡
行为目的:以感情为主,以利益为主
类型:社会一种常见现像
社会学研究:马屁人格
定义“面卡”是社会一种常见现像,主要利用自己与他人相互之间的某种複杂关係,让对方看在他人脸面,给予自己谋取私人利益所需的好处与方便等行为 。这种行为是以两个人直接关係转为第三人间接关係的利益化活动动因 。源于人的自然本性或某种意识和心理表现 。它的产生和实现并不取决于主体对某一需要的意识,而是受着物质利益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应的生产关係的制约 。“面卡”分两种行为目的,一种是以感情为主,一种是以利益为主 。这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们之间的关係,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各个方面都能和到最好的补充和完善 。从而加快生产创造 。及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相反也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像,它直接表现为以相互之间的利益关係为主 。而这些归根到底是文化遗传问题 。从N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们都已经开始进行这种不正常的社会交往方式了 。方便:指可以在工作範围内给予一定的好处,及挣只眼闭只眼的放水行为,典型的潜规则 。以一个人看在另一个人脸面的关係给予对方放水潜规则原则,这种行为称人脸面“面卡” 。字面分析就脸面一词的字面来分析,它的确是一个中性辞彙 。但在现代社会里,随着词义的引伸和转借,又赋予了正面的和反面的两种涵义 。所谓正面的脸面,是指那种以仁慈善良、正直廉洁、诚实守信为操守和荣誉之绅士风度,这正是人类文明积澱之美伦美奂的珍珠和宝石,小子我誉之犹恐不及,何敢妄置一词?今天要讨论的乃是中国近五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以虚伪矫饰、浮燥庸俗为表徵的反面的脸面,这与阿Q前辈之“精神胜利法”相近似也 。的确,爱慕虚荣的人,全世界都有,它并不是中国的特产 。但我认为,中国人的脸面最具“诗情画意” 。以政治的观点来划分,把中国人脸面分成以下三大类:其一是公共意识——社会的脸面;其二是被统治阶级——普通百姓的脸面;其三是统治阶级——各级官吏的脸面 。对于社会的脸面,情形颇为複杂,且易受一种民族情绪所左右,而不易自悟自知也 。盖由于我国长期积弱积贫,文化、科学、技术等处处不如人,公众的文明意识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亦与西方国家相去十万八千里 。号称有着辉煌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古国的中国人,其脸面安在?于是我们就心浮气燥,就生拉硬扯地弄出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时时处处欲与西方国家一较高下,拼着老命也要争回脸面:纵然我们现在比不上人家,但我们的祖先可比他们发达多啦;纵然我们在物质上比不过人家,我们也要在精神上也要胜过对方;纵然我们现在落后,谁敢说我们的未来不是灿烂辉煌?不把对方比下去决不罢休 。于是就从阿Q前辈那儿搬出“从前我可比你阔多啦”、“身上捉个虱子出来也比你的大”、“临死之前‘拼着性命也想把圈画圆’”的经典逻辑来一比高低 。中国老百姓的脸面主要体现在婚丧嫁娶上 。这些婚丧嫁娶“大事”,几乎是一个模子倒出的、而又互相攀比、极尽奢华的酒肉大席 。结婚的人,明明知道结婚只是他们夫妻两个人的私事,却生拉硬扯地拉来很多人陪衬,把终生的幸福维繫在婚仪的是否隆重上;办丧的人,要把那丧事做得象国宴,生怕不如此,就会丢尽了面子 。这种徒费钱财把人累个半死的婚丧大席,我们哪个人没有经历过多少回 。请帖一送,请人者说到底是为了捞回过去送出去的“人情投资”,而被请者,虽感为难,但人家来请了,也不能不给面子,也只好做出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 。觥筹交错的热闹场面的背后,亲情友谊被玷污,只剩下了那种对金钱的赤裸裸的渴望和企求 。近年多有报导,某些一夜之间暴富起来的新贵们,倘让其为希望工程或社会公益事业捐点资做个表率,他则靓脸变黑玉手一挥,甩出几个硬梆梆的字:“去你的,没有我的事” 。若在风月场里一掷千金,却是豪气吞天、气壮如牛 。据近年广州一大报记载:京穗甲乙两大款在歌厅遭遇,为了互相争面子,竞相点歌各不相让,点歌价码一个比一个高,以压倒对手为争脸的第一大快事 。最后竟点到十万元一支歌 。直到乙方败下阵来,才煞住车 。如此有派的主儿光临该舞厅,害得厅内众人吐长了舌头大气也不敢出 。也害得歌厅老闆既喜且怕,一边颤抖着爪子数钞票,一边不停的祈祷着说“这怎幺得了,别闹出人命呀” 。甲大款自觉有脸,抢过歌厅小姐的话筒,象斗胜了的公鸡“咯咯喔喔”地大唱一通,众看客则报以热烈的鼓掌 。乙大款自感丢脸,只好夹着尾巴落荒而逃 。这些都是百姓们的小脸面,对于权势人物的大脸面,近年又滋生出以玩弄特权、出入烟花柳巷等丑恶行为为荣、并互相攀比的现象 。甲官某日宴请宾客喝掉十瓶茅台酒,花费公孥数千元 。乙官一看就不服气 。隔了几天,藉故回请甲官,喝去十瓶人头马,花费公孥上万元,直到将甲官比下才算争脸 。甲官某日用公款买了一部宝马 。乙官一看心里不服气,隔上几天,也用公款买来一辆宾士将甲官比下才算争脸 。乙官某日带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姐”出入社交场合,甲官一看便不服气,隔日必招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小姐”,将其比下才算争脸 。林语堂博士在《脸与法治》一文中,有十分精彩的描摹 。典型示例“譬如坐汽车,按照市章,常人只许开到每小时三十五英里速度,部长贵人便须开到五十六十英里,才算有脸 。万一轧死人,巡警走上来,贵人腰包掏出一张名片,优游而去,这时的脸便涨大 。倘若巡警不识好歹,硬不放走,贵人开口一骂,‘不识你的老子’,喝叫车夫开行,于是脸更涨大 。若有真傻的巡警,动手把车扣住,贵人愤愤回去,电话一打给警察局长,半小时内车夫即刻放回,巡警即刻免职,(警察)局长亲临诣府道歉,这时贵人的脸真大得不可形容了 。“又如某年上海市长坐飞机,也是脸面太大了,硬要载运磅量过重之行李 。机师‘碍’于市长之‘脸面’,也赏给他脸 。于是飞机开行,不大肯平稳而上,市长又一定要给送行的人看看他的大脸,叫飞机在空中盘旋几周,再行进京 。不幸飞机一歪一斜,一颠一簸,碰着船桅跌下 。听说市长结果保全了一副脸,却失去了一条腿……” 。一位售票员见到他的好朋友,突然想起一件事,说:“那位某某是你的朋友吧!长得.....”朋友说是呀!怎幺了?售票员说:“那天我上班,本想是你的朋友不叫他买票的,又怕不是,所以...” 。啊!你呀,怎幺要他买票呀!我....售票员说 。你不知道现在都流行刷“面卡”吗?售票员没有语言了 。社会学研究所谓马屁人格,是指巧言令色、趋炎附势、献媚讨好、吮痈舔痔等一系列丑恶行径,成为一个社会习以为常的现象,并成为中国人的人格构成的基本元素,从而产生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我将这种文化现象命名“马屁人格”是也 。法哲孟德斯鸠说过“民主政体的统治原则是德行,立宪政体的统治原则是荣誉,专制政体的统治原则是恐怖” 。如果说无奈绝望、麻木冷漠的国民是专制政体的主产品的话,那幺马屁人格则是专制政体的副产品 。集权专制社会既是一个恐怖的社会,又是一个小人横行无忌的社会,更是一个钻营竞奔之徒大行其便的社会 。两千多年前,屈原曾绝望地感叹“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屈原所描述的社会现象,今日之中国,无处无时不如此 。因而,专制制度是繁衍马屁人格的天然温床,是孕育马屁文化的培养基 。专制制度的酷烈程度与马屁人格的浓郁程度成正比 。而社会的开明进步、民主理性程度则与之成反比 。由于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经过几千年专制文化的薰陶濡染,因而马屁人格异常浓郁且渊远流长 。一部洋洋千万言的二十五史,除了写满了“吃人”二字之外,其余缝隙间大多是一些如何将马屁拍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记录 。清末民初思想家李宗吾的《厚黑学》一书,无情地撕去了历代统治者假仁假义、宽慈爱民的伪装,将其脸厚心黑的伪善面目曝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被清末民初的几代独裁者视为心腹大患,因而将作品指目为“歪理邪教”,对其进行围追堵截,而对作者则视为洪水猛兽,欲以“大逆无道”进行残酷消灭 。今人一本署名心悟的《马屁经》(延边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版),其印数不菲流传甚广,作者谆谆善诱、语重心长地为社会钻营竞奔之士传授厚颜无耻、献媚讨好、拍马升官之术之精神倒也可嘉可叹 。1949年以后,按理说应该是从制度上刬除了孕育马屁人格的土壤,会使得马屁文化氛围越来越稀薄 。也不知中国中了什幺邪?马屁人格非但没有稍微消减,反而得到了极大的增益和发展,发展到今天这种登峰造极的地步,业已成为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马屁高”的马屁国,成为一个“千破万破,马屁不破”的马屁精的乐园 。维护政治局面而要使马屁精无所施为,有赖于建立一个公正开明的选举制度,有赖于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选拔程式,有赖于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舆论监督制约机制 。在一个缺乏公开透明的选举制度的社会,在一个没有正常的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的社会,是不可能使它的人民走向文明进步、理性成熟的;而一个失去了文化良知的社会,其必然结果就是整个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堕落 。当这种堕落髮展到一定程度后,当权者就会变得越来越心虚,唯恐人们说几句实话就会使其无法立足 。为了其“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往往不惜採用一切手段来压制和堵塞不同的声音,只允许歌功颂德、阿谀奉承的东西存在,而批评和指谬的声音的存在,往往使色厉内荏的独裁者心惊肉跳、惊恐万分,唯有“将不安定因素(主要指批评性的言论)消除于萌芽状态”,才能使其心安理得、高枕无忧 。在这种自我恐怖的社会氛围下,独裁者甚至不惜使用翻云覆雨、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卑劣伎俩来愚弄子民 。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之中,轻易不能跳出 。久而久之,就将这种本已十分浓厚的、中国特色的“马屁人格”,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