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炼钢工郑久强:从技校生到全国道德模范的蜕变 唐钢的历史之最

【最牛炼钢工郑久强:从技校生到全国道德模范的蜕变 唐钢的历史之最】河北新闻网讯(采访人员 张辉)他是技校毕业生,十几岁来到转炉车间,严酷的工作环境打破了他最初对工作的梦想,也激起他“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让人瞧一瞧”的斗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别人用10年才能成为炼钢工,他只用了3年;自学拿到了钢铁冶金专业本科学历;在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摘取“全国炼钢状元”桂冠,被称“华夏第一炼钢工”; 不断创新摸索新方法,成为享誉业界的炼钢技能专家 。在20多年的工作岗位上,河钢唐钢的首席操作技能专家郑久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更是完成了从技术性劳模到道德模范的蜕变 。
事迹回顾:别人10年做到的事他只用了3年多
1989年,从唐钢技校毕业后,19岁的郑久强被分配到当时唐钢第一炼钢厂转炉车间工作 。“当时满脑子都是对钢花飞溅的浪漫想象,然而当我第一次踏进车间,滚烫的铁水、弥漫的烟尘、强烈的炉前辐射热烫得眼睛和皮肤生疼,飞溅的钢花落到衣服上就是一个洞,落到皮肤上就是一个燎泡 。这样的工作环境甚至曾让我害怕 。”
炉前工作需要从末助手做起,当时19岁的郑久强体重仅100多斤,可取样勺就有两米五长,他提起来都很费劲 。第一次取样时,取样勺探入炼钢炉的深度不够,取出大部分是钢渣而不是钢,影响检测钢水温度和成分,师傅气愤地把挂渣板摔到地上 。这一“摔”,犹如被打了一记重重的耳光,向来心气儿高的郑久强脸上火辣辣地疼,也激起了他工作后的第一个梦想——— 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让人瞧一瞧 。
之后的几年,郑久强把全身心精力都投入到学习炼钢技术中 。自己的活儿,精心干,别人的活儿,抢着干 。他细心观察老工人的一招一式,虚心请教;晚上挑灯夜读,攻读炼钢技术书籍,第二天又在操作中实践和摸索 。炼钢技术因此提高很快 。
当时的装备条件,炼钢操作完全凭借经验,目测钢水温度是其中的关键 。1600多摄氏度的钢水,一炉下来,眼睛被刺得生疼 。但这是别人教不了的硬本事,要想具备这个能力,就得一炉接一炉地“死盯” 。最终,郑久强不仅具备了目测温度误差在5摄氏度之内的能力,还多次在全国、省市的技术比武中实现了精准命中,一度不差 。
1993年,23岁的郑久强被破格提拔为炼钢工,别人走10年的路,他只用了3年,也因此成为了唐钢历史上最年轻的炼钢工 。获誉“华夏第一炼钢工”
为了提高炼钢水平,只有技校文凭的郑久强,硬是自学拿到了钢铁冶金专业本科学历 。1995年,他把前辈多年的炼钢经验和自己掌握的技术结合起来,创立了三计算、两控制、四观察的“三二四”炼钢法,结束了原一炼钢厂建厂50多年来完全靠经验炼钢的历史 。
从一个初入钢厂的技校毕业生,到享誉业界的炼钢技能专家,在这条走了26年的职业道路上,郑久强不断创新,摸索出“大渣量、低温度、全程化渣冶炼法”,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转炉一次成功冶炼气体保护焊丝钢 。首创“519”低合金品种钢冶炼操作法,使低合金品种钢正品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年创效益800万元以上 。郑久强带领炼钢小组反复实验,将转炉炉龄提高了11000多炉,进入全国前三名,年创效益2000多万元 。
2002年,在首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郑久强力挫群雄摘取“全国炼钢状元”桂冠,“华夏第一炼钢工”的名号也不胫而走 。如今,技校毕业的郑久强带领着由研究生、本科生、技校生组成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郑久强炼钢创新工作室”,从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到重要课题攻关,从先进操作法的创造到实用专利发明,近年来工作室申报15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论文10余篇,总结出先进操作法12项,申报创新成果28项 。工作室中有4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2名市级、6名公司级劳动模范,8名职工10次夺得“炼钢状元” 。一直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