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县级行政区名 洹水( 二 )


古代县级行政区名 洹水

文章插图
唐代相州洹水县位置图卷第十六河北道相州(邺郡)洹水县,上 。三 。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属魏郡 。后魏省,孝文帝复置长乐县,高齐省入临漳县 。周武帝分临漳置洹水县,因洹水流入,即以为名,属魏郡 。隋开皇三年割属相州,皇朝因之 。洹水,西自尧城县界流入 。鸬鹚陂,在县西南五里 。周回八十里,蒲鱼之利,州境所资 。永济渠,西去县二里 。旧唐书《旧唐书》(宋)宋祁、欧阳修等洹水 汉长乐县地,属魏郡 。周建德六年,分临漳东北界置洹水县 。舆地广记《舆地广记》(宋)欧阳忞卷五四京北京大名府畿,成安县,本斥丘县地,汉、晋、元、魏属魏郡,东魏併入临漳,故城在县西北 。北齐置成安县,隋属魏郡,唐属相州,天祐二年更名斥丘来属,后唐复为成安 。洹水县,晋长乐县地,后周分临漳县东北界置洹水县,隋属魏郡,唐属相州,天祐三年来属,皇朝熙宁六年省入成安 。苏秦令六国之将相会盟于此水上,即此 。畿,魏县,战国为魏武侯别都,汉、晋、元、魏属魏郡,北齐废之 。隋开皇六年复置,属武阳郡,唐属魏州 。太平寰宇记《太平寰宇记》(宋)乐史卷五十五河北道魏州(魏郡)洹水县 。西南九十三里,旧十乡,今三乡 。本汉内黄县地 。晋于此置长乐县,属魏郡 。后魏省,孝文帝复为长乐县 。高齐,省入临漳县 。周武帝分临漳置洹水县,因水为名,属魏郡 。开皇三年,割属相州 。今属魏州 。洹水:西自尧城县界流入 。鸬鹚陂:在县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 。蒲鱼之利,州境所资 。白沟:今名永济渠 。《水经》云:“白沟与洹水同 。”元丰九域志《元丰九域志》 (宋) 王存 等卷一四京东京 西京 南京 北京北京,大名府,魏郡 。(唐魏州,魏博节度,后为天雄军 。皇朝庆曆二年升北京 。治元城县 。) 县一十三 。(熙宁五年省永济县为镇入馆陶,寻改隶临清;六年省大名县为镇入元城,洹水县为镇入成安,经城县为镇入宗城 。)宋史《宋史》(元)脱脱 等志第三十九地理二河北路河东路河北路 。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熙宁六年,再分为两路 。东路 。大名,次赤 。熙宁六年,省入元城 。绍圣三年复 。政和六年,徙治南乐镇 。内黄,畿 。成安,畿 。熙宁六年,省洹水县为镇入焉 。魏,次畿 。大明一统志《大明一统志》(明)李贤 等卷四魏县【在府城西四十里周时地名洹水战国时为魏武侯别都汉置魏县属魏郡晋因之北齐省入昌乐县隋初复置又析置漳阴县大业中以漳阴省入隶武阳郡唐武德中复置漳阴县贞观中复省入隶魏州宋属大名府金元仍旧本朝因之徙治五姓店编户四十五里】大清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清)卷二十二大名府古蹟魏县故城【有三俱在大名县西汉置魏县应卲曰魏武侯别都也北齐省入昌乐隋开皇六年复置元和郡县誌县东至魏州四十里旧唐书地理志汉旧县在今县南天寳三年移于今所明统志故魏县城在府西三十五里今为旧县店旧志故城在今县东三十里俗名旧县村宋熙宁中移治洹水镇明洪武三年复为漳河所沖齧始迁五姓店在府西北四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县废併入大名】洹水故城【在大名县西故魏县西南三十里汉内黄县地晋置长乐县属魏郡后魏省孝文复置长乐县北齐省入临漳北周建徳六年又分临漳东北界置洹水县隋属魏郡唐属相州元和郡县誌县西南至相州一百二十里天祐三年改属魏州太平寰宇记县在魏州西南九十三里宋史地理志熙宁六年省洹水县为镇入成安旧志故城在成安县东南三十里后改属魏县今入大名】读史方舆纪要《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卷十五北直广平府成安县洹水城县西南三十里* 。本临漳内黄县地 。后周建德六年,分置洹水县,属相州 。隋因之 。唐仍为洹水县 。乾元初,史思明自范阳救安庆绪,由洹水趣相州 。建中二年,魏博叛帅田悦攻临军,败,複合散卒,军于洹水 。马燧自临帅诸军进屯邺,与悦相持 。乾宁二年,李克用击魏帅罗弘信,攻洹水,败魏兵 。进攻魏州,朱全忠遣其将葛从周救魏博,营于洹水 。克用与战,不胜,乃还河东 。既而克用复攻魏全忠,仍遣从周救之,屯于洹水 。全忠自以大军继之,克用引却 。五代梁乾化初,全忠以晋军出井陉,将攻邢、魏,引兵自相州至洹水,进屯魏县 。五年,魏博附晋,晋军屯临清 。梁将刘自南乐屯洹水 。洹水在相、魏、洺三州之交,尝为兵沖也 。《里道记》:洹水西去临漳县五十里,东去大名府魏县五十里 。唐魏博与昭义相抗,每置重兵于此,谓之洹水镇 。宋仍为洹水县,属大名府 。熙宁六年,省为镇入成安县 。*笔误,考洹水城在今成安县东南三十里 。考信录《考信录》(清)崔述县境又有宋洹水县故墟,即元之魏县治,今为旧魏县村 。盖自唐宋以前,洹水皆东北流,经县西境而下,故以名县 。至明徙而东南,由内黄、汤水入于御河,县境不复有洹矣 。北周地理志《北周地理志》(现代)王仲荦卷十河北(下)相州(治邺)领郡六魏郡(治邺)领县五洹水(今河北魏县东南*)*笔误,考为今魏县西南 。魏县地名志《魏县地名志》(现代)旧魏县 :该村为旧魏西、旧魏东南、旧魏后、旧魏东北四大队驻地,原村位于北皋公社驻地东南3公里处,分居漳河北堤两边 。1963年水灾后,旧魏西和旧魏东南迁到位于北皋公社驻地南偏东5公里处,北邻漳河南堤 。旧魏东北迁于旧魏后附近定居,村南紧邻北堤 。全村3766人,均为汉族 。耕地5558亩,多为沙壤土质 。地势较平坦 。农业以粮为主,兼产苹果 。据查,该村原名洹水镇,因地处古洹水(今安阳河)傍而得名 。北周建德6年(公元577年)置洹水县治于此.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废县为镇入隶成安县 。这年,因河患"魏县治所由旧县店迁此,“于是此地始割入魏县 。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县城为漳河水沖没,迁于“五姓店"(今魏县城),此村遂被称旧魏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