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科植物 葫芦( 四 )


葫芦科植物 葫芦

文章插图
据考古材料记载,亚洲的中国、泰国,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非洲的埃及,都曾出土过石器时代的葫芦化石 。早在近一万年前,在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经生长着葫芦植物 。据浙江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发现,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开始种植葫芦,而用葫芦作为盛水的用具则要早于陶器和青铜器 。在以后的岁月里,人们对葫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它的利用也愈来愈广泛,如用它製成乐器,作为养虫的器具,甚至用模具套制出多种多样的高级艺术品——葫芦器 。“葫芦”名称众说纷纭:一是因为葫芦有很多品种,这是古人的一种分类方法 。如陆佃《碑雅》认为:“长而唐上日瓠,短颈大腹曰匏”、“似匏而圆曰壶” 。他的意思是瓠、匏、壶是三种葫芦的名称,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外形上 。瓠即用来当菜吃的瓠子,细而长,犹如丝瓜;匏即农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芦;壶即扁圆葫芦 。但古人的分类并不统一,李时珍解释匏、壶的含义,正好与陆佃相反,即匏是扁圆葫芦,壶才是瓢葫芦 。崔豹在《古今注》中则认为瓠、匏、壶卢、瓢等都不是种与种的区别,而是种属之别 。他认为“瓠”是一切葫芦的总称,而匏、壶卢、瓢、悬瓠都是瓠,只是外形有差别罢了 。二是古人认为葫芦的性质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名称也就有所不同 。有人认为就其质来说,葫芦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又曰“甘瓠”;苦者曰“匏”,又曰“苦匏”《毛诗陆疏广要》 。至于“茶酒瓠”、“药壶卢”,皆因用途而名之《本草纲目》 。三是由于古人用字同音假造成的 。葫芦不但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而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从《诗经》记载的时代来计算,中国栽培葫芦也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 。《诗经》之后,记载葫芦的文献就更多了 。据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统计,提到葫芦的古书有近百部(篇) 。在这些书里,有的写葫芦的种植方法,有的写葫芦的食用、药用及日常器用的价值,有的是歌咏葫芦的诗文,还有大批有关葫芦的神话传说故事 。性状该品扁长方形或卵圆形,长1.2~1.8cm,宽约0.6cm,表面浅棕色或淡白色,较光滑,并有两面对称的四条深色花纹,花纹上密被淡黄色绒毛,一端平截或心形凹入,一端渐尖或钝尖 。对种皮质硬而脆,子叶2,乳白色,富含油性 。气微,味微甜 。鉴别该品粉末淡黄棕色 。种皮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薄,垂周壁平直或弯曲,外被角质层 。种皮厚壁细胞多成片存在,细胞较大,壁较厚,黄棕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50μm,长约100μm,木化,纹孔圆形或长圆形,孔沟明显 。石细胞淡黄色,较小,壁甚厚,呈长方形或类圆形,有的少数分枝,壁波状弯曲 。星状细胞碎片较多,不规则形,分枝成星状,界限不甚明显,具数个分枝或突起,壁弯曲,木化,胞腔不规则 。种皮下皮细胞类长方形,扁平,垂周壁稍厚 。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直径2~15μm,并含脂肪油滴和脂类物质,用水合氯醛透化,脂类物质成片脱落,可见糊粉粒溶化后的痕迹 。内胚乳细胞类多角形,充满油滴和糊粉粒,直径2μm以下 。假种皮碎片细胞类 。长方形,排列成镶嵌状,壁薄,微弯或平直 。纤毛众多,长短不一,长约100μm,平直或稍波状弯曲 。植物文化文化葫芦者,福禄也 。葫芦栽培七千载有余,工艺葫芦自唐始,成于宋,兴于明清 。因乾隆纪晓岚等圣贤名家追宠而得以广布民间 。葫芦形体优美,色黄如金,寓意吉祥,赏玩者甚众,为大儒名家推崇,爱之弥厚,经多年把玩摩挲,日久天长,葫芦通体挂磁包浆,紫润光洁,价值千金 。社会推进,文明式微,传统葫芦日渐消弭,濒危的范制,打结、火绘、雕刻等工艺得以挖掘保存,倾心制一、二精品,自赏、馈友,美不胜收 。乐莫大焉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葫芦也不例外,它是艺术品也是很好的远古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其作品大多出于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历史题材为基础,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去创作,因此形成葫芦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 。1.葫芦艺术的天然性 。2.葫芦艺术的观赏性 。3.葫芦艺术的技巧性 。4.葫芦艺术的独特性 。5.葫芦艺术的趣味性 。6.葫芦艺术的通俗性 。德州扑克,5张牌大小排序,其中三个相同的带一个对,叫做豪斯,有叫做葫芦 。释名《说文解字》“葫芦”这个名称,从《说文解字》中两字互训这点中可以看出 。瓠字从瓜,说明古人把它看作瓜的一种;另外,孔子曾在《论语·阳货》中提到“匏瓜”,也是很好的说明 。后来这些名称在流传中,逐渐出现壶卢这个双音的名称 。这个名称大约出现在三国时期,《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当时的学者提到东吴有“长柄壶卢” 。《诗经》现代植物学把各种“葫芦”都归属于葫芦科 。而在中国古代葫芦有众多称呼,最早是出现在甲骨文当中 。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这种类型的文字,古文字学者指出,这是“壶字”,有专家指出它也是“葫芦”,除甲骨文这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名称外,葫芦在中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这三个字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云:“齿如瓠犀”;《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 。其中的“匏”、“瓠”、“壶”、“甘瓠”均指葫芦 。前二字在古代大约是相通的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当时的学者提到东吴有“长柄壶卢” 。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在江南还出现一个发音与壶卢相近的名字,那就是“瓠楼”(音娄) 。“瓠楼”的出现,进一步证实我们的推测 。胡芦和葫芦这两个名称显然是从这里衍生而来 。到了唐朝,“葫芦”这一名称开始流行起来 。宋代以后,由于葫芦品种繁衍,名称也变得更多了 。《本草纲目》的叙述关于“葫芦”的称谓,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出现了七种名称: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 。之所以出现众多名称,主要因为古人把葫芦按其性质和用途与形状大小的不同而分类或由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 。影视《葫芦兄弟》、《葫芦小金刚》:葫芦兄弟化作七色山峰,锁住了蛇蝎二妖,青蛇精为了替姐夫报仇,屡施毒计欲害葫芦兄弟,七兄弟闯过了重重险关,消灭了黑风怪,烧死了蜘蛛精,并直捣青蛇洞 。传说(1)中国至少有20多个民族拜匏,他们崇拜葫芦,并有葫芦神话相伴随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了与葫芦相关的神话49种;据统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发现葫芦神话119则 。上古神话中作为人类始祖的伏羲、女娲,皆看作是葫芦的化身 。上古神话中还有“开天闢地”的始祖盘古,“‘盘’与‘奭瓠’之‘奭’古通用,‘古’与‘瓠’音近,‘盘古’即为‘奭瓠’,而‘奭瓠’就是葫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