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桂峰村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桂峰村

文章插图
桂峰村(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桂峰村隶属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位于尤溪县洋中镇之东北向,村部距京福高速公路直线距离仅500米,全村349户,1268人 。海拔550米,为半高山谷地 。四周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历史上曾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 。2003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村” 。2007年5月,桂峰村又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桂峰村】2019年7月28日,桂峰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桂峰村
外文名称:岭头
别名:蔡岭
行政区类别:村
所属地区:福建省三明市
下辖地区:三明市尤溪县
地理位置:尤溪县洋中镇之东北向
人口:1268人
方言:洋中话
着名景点:桂峰八景
车牌代码:闽G
所获荣誉:历史文化名村
海拔:550米
桂峰村村庄环境桂峰环境优美 。载入典籍的就有“桂峰八景”,还有资寿岭尾的千年古寺—锽山寺(亦称资寿寺),香火兴旺时僧众达数百人 。这些景点或天然生成,清新脱俗;或人工雕造,婀娜多姿 。引来了古今多少的文人墨客,并留下了数百首诗词歌赋载之于蔡氏族谱 。最具有诗情画意的是位于村中心“印桥皓月”景区,四周酒肆、商店、作坊林立,酒香、肉香、花香沁脾 。置身其间,仿佛看到桂峰过去那种繁华的景象 。所谓印桥,即“石印桥”,始建于明万曆 32 年(1604),因桥下有一方巨石如印而得名 。石桥周边种有四株金桂、两株紫荆,桂花树头的石墩砌成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方形状,称为日、月、书、印,象徵着美景如日月一样永恆,寓意财富、权力源自于知识 。秋高气爽之夜,朗朗月光、浓浓花香,淙淙流水,啾啾蝉鸣,游客到此,俨然足临一幅仙乡画境 。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历代才子桂峰地灵人杰 。建筑是历史的镜子,即使是人去楼空,乃至毁为废墟遗址,也往往会把历史的影子常留在人间 。蔡氏自蔡长始至今已在桂峰繁衍34代,裔孙开基发展遍及各地 。承祖训以耕读传家,尤其崇文尚学,历代儒风不衰 。现存明清时期的书斋有“玉泉斋”、“泮月斋”和“后门山书斋”等 。墙上张贴的许多科举捷报,至今仍依稀可见 。30几座不同建筑风格、不同年代的古建筑中,有一条则是相同的,那就是突出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对后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十分巨大 。据记载,明清两代中进士3名,中举人12名,中秀才412名 。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为当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澱,也传下了崇文尚学的精神财富 。解放以后,桂峰村考取中专以上的就达数百人之多 。其中大学生107人,硕士7人,教授、工程师多人,真是"“桂峰无今古,学海有后人”!历史沿革桂峰历史悠久 。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祐七年(1247)肇基以来,迄今已760多年了 。南宋中后期,金兵南侵,小朝廷偏安东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着南移 。作为名门之后的蔡长,承祖训避世筑居、耕读传家,桂峰便成为他理想的首选之地 。后来,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从桂峰经过,是尤溪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转站,促使桂峰迅速地繁华起来,素有“小福州”之美称 。“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是当时桂峰情景的真实写照 。蔡氏子孙在这里经过几个世纪的辛勤耕耘、创造文明,使桂峰成为方圆几百里之内的名门望族 。整个村落的建筑风格,均依山就势分布于村中的三面山坡上 。层层迭迭,错落有致 。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真可谓旋踵即景、移步换天 。漫步村中,宛如涉足于一片梦中仙境 。许多专家学者来桂峰参观后惊叹:“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