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文章插图
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始建于1999年 , 原名为土木工程系 , 2009年1月 , 经武汉轻工大学校党委批准更名为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基本介绍中文名: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外文名: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建于:1999年
原名:土木工程系
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等
院长:张荣堂
实验室面积:3400平方米
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始建于1999年 , 原名为土木工程系 , 2009年1月 , 经校党委批准更名为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 , 土建学院励精图治 , 开拓进取 , 紧密围绕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的总体目标 ,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 , 以完善办学条件为保障 , 以科研促教学 , 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生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学院具有相对完善的土建类专业体系 , 现设有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土木工程(道桥工程方向)、工程管理、建筑学、给水排水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和岩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岩土工程学科为“十一五”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楚天学者计画”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为“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 。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研究生1700余人 , 下设5个系(土木工程系、道桥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建筑学系和市政工程系)、2个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实习实训中心)、7个研究所(多孔介质力学研究所、城市环境研究所、结构与新材料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建筑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 , 学院建有湖北省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工业化建筑部品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研平台 , 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和1个建设人才培训中心 。学院已初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 现有教职工62人 , 其中专任教师45人;专任教师中 , 教授11人、副教授2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3人;拥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7人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 ,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下设结构工程、建筑材料、力学、测量、土工、建筑物理、CAD与数值仿真、渗流力学等8个实验室 。现有仪器设备总值1500万元 , 实验室面积3400平方米 。建成的结构实验室在省内处于一流水平 , 新型複合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实验室、渗流力学实验室为财政部共建资金资助的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 。日益改善的实验条件保障了我院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院始终以教学工作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 , 以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土建类卓越人才为首要任务 , 高度注重大学生专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及国际视野的培养 。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 , 紧紧围绕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制定培养方案、设定课程体系;同时 , 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先后建立了10余个专业实习基地 。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 通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南地区结构模型大赛、湖北省土建类大学生论坛、校大学生科研立项及土建学院SHI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等多层次的创新实践平台 ,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 近三年来 , 我院学生先后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共20余项;通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 , 我院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 有100多名毕业生考取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着名院、所的研究生 。学院始终坚持以科研促教学 , 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 , 我院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 , 已逐渐形成了岩土渗流理论及套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混凝土结构理论及套用、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路面结构设计与维护等稳定的学科方向和研究团队 , 近五年来 , 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 , 省部级课题80余项 , 企业委託横向课题100余项 , 科研经费合计2725万元 , 公开发表论文710余篇 , 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234余篇 。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6项 , 湖北省教学成果奖1项 , 其它省部级奖励8项 。学院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 , 共有12人在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湖北省建设教育协会等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 , 现为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渗流与渗控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武汉市公路学会交通工程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9所大学和研究团体建立了经常性的学术往来和合作关係 , 与全国二十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全方位的合作关係 。此外 , 学院还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暨2009渗流力学及套用国际论坛”、“岩土力学与工程东湖论坛”等大型的、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重要学术会议 。组织机构学院的组织机构如下:学院领导及分工学院党委领导姓名职务职责分工董 莪院党委书记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负责组织、党建、安全稳定以及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黄 磊院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网路与宣传及工会工作 。完成书记、院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学院行政领导姓名职务职责分工张荣堂院 长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 。负责人事、财务、学科建设及国际合作交流工作 。何 翔副院长分管研究生招生培养、科研及社会服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 , 协管学科建设工作 。完成书记、院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刘杰胜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国际合作办学工作 , 协管国际合作交流与学科建设工作 。完成书行政机构 学院办公室 主任:丁普堂 成员: 刘芳 王亚男学生工作办公室 主任:侯长亮 成员:王相如 邹向俊 肖扬 沈晓娜 胡蔓菁教学系部土木工程系 (主任:黎 丹 副主任:李炜明)工程管理系 (主任:赵万华 副主任:朱明强)市政工程系 (主任:贺杏华 副主任:覃晶晶)建筑学系 (主任:林 楠 副主任:欧阳昉昕)道桥工程系 (主任:游其勇 副主任:秦先涛)实验中心主任:刘杰胜成员:张浩 张传成 涂妮院学术委员会主 任:张荣堂副主任:董 莪委 员:何翔 刘杰胜 郭健 程英伟 李炜明秘 书:李炜明(兼)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 任:张荣堂副主任:何 翔委 员:董 莪 刘杰胜 贺杏华 刘杰胜 欧阳昉昕秘 书:刘杰胜(兼)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 任:张荣堂副主任:刘杰胜成 员:董莪 何翔 黎丹 贺杏华 赵万华 林楠 游其勇院教授委员会主 任:郭宏磊副主任:段 翔成 员:张荣堂 董莪 郭健 邹小理 贺杏华 邹祖绪 程英伟专业介绍建筑学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知识 , 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 , 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才型、複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学生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 受到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 具有项目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製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建筑学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及原理、中外建筑历史、城市规划原理及设计、建筑经济与法规、建筑物理、建筑结构与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合到建筑设计院所、高等院校、城市管理和规划管理等部门 , 从事建筑设计、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土木工程一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 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 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 具备从事土木工程项目规划、设计、研究、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 , 能从事房屋建筑、道路、桥樑、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套用型人才 。二、专业毕业要求1 总体要求结合《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準》(2015)以及本校实际情况 , 将毕业生应达到的通用要求归纳为十个方面:(1)工程知识;(2)问题分析;(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4)研究;(5)使用现代工具;(6)社会责任;(7)职业规範;(8)团队意识;(9)项目管理;(10)终身学习 。2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职业规範 , 扎实的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 , 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 , 能够在房屋建筑、道路桥樑、地下空间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开发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套用型人才 。根据培养目标 ,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3-5年左右的发展 , 预期能在建筑企业及相关专业领域达到工程师或相当工程师的水平 , 同时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1)专业知识:掌握从事土木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基本力学、工程结构以及土木结构设计建造及管理方面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和行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2)工程能力: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设计、生产、研究与开发的标準、规範 , 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津、法规;具有创新意识和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具有较强研究与问题分析能力;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分析并解决複杂土木工程问题 。(3)人文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 , 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终身学习、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 , 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与合作 。三、就业方向在房屋建筑、道路、桥樑、地下空间工程等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谘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工程管理一、专业培养目标本项目培养学生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 , 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 , 掌握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 未来能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投资与金融领域等从事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 , 具有国际视野、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套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毕业要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 採取4年标準学制 , 弹性学制3-6年 。其中工程製图与CAD、房屋建筑学、工程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设法规、测量学、统计学、城市规划、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结构、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概预算等为主要核心必修课 。修满200学分 , 授予学位类别为工学学士 。三、培养措施本项目採用2+2中外合作模式 。引进了外方核心专业课程21门 , 其中15门由外方专业教师来校教授 , 採用全英文教学 。学生可自行选择是否出国 。出国学生达到中美双方毕业要求 , 可获得美国南犹他大学及我校毕业证 。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 , 充分考虑了出国及不出国学生的不同需要 。①对出国学生 , 做好了双方课程的衔接和学分互认工作 。保证他们在出国前修完美方前2年对应的课程 , 为后2年国外学习打好基础 。②对不出国学生 , 保证他们即使在国内也有足够的课时学习外方课程 。每年5月、10月 , 均有外教来校给大一、大二及大三的学生授课 。工管系师资力量雄厚 , 包括正教授4名 , 副教授4名 , 具有博士学位:7名 , 具有海外学习经历:6名 。三、就业方向本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複合型人才 , 恰好适应国家“走出去”、“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 。学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美好的发展前途 。部分学生一毕业就要去国外参与国际工程 , 中美联合培养效果显着 。第一届学生已经于2018年6月全部顺利毕业 。其中 , (1)赴美国南犹他大学的学生已经拿到了美国大学与武汉轻工大学两个学校的毕业证 , 并且基本都考上了名校研究生 , 包括香港大学、美国南犹他大学、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多所名校的研究生 。(2)国内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 , 部分同学考上研究生 。10余人除了获得我校工程管理毕业证之外 , 同时获得了我校英语专业第二学位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有关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及水科学与工程的科研能力 , 能在水的开採、加工、输送、套用以及废水的收集、处理、再生回用或排放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循环中 , 从事水工程与科学及水环境保护规划、设计、技术谘询、建设与管理、教学及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套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毕业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素养 , 熟悉哲学、历史、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基本知识 , 了解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基础化学、计算机基础等自然科学知识 , 了解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 掌握物理化学、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水力学、工程力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 掌握水质分析、水处理实验与测试的基本技能 , 掌握工程製图、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 掌握电工电子学和自动控制的有关基本知识 , 掌握工程技术分析及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掌握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水泵与水泵站、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设计计算和工程设计方法 , 掌握给水排水工程项目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技术经济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识 , 掌握给水排水工艺过程的常用设备、水工艺仪表及控制理论与过程 , 了解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有关法规、规範与规程 , 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 。5.掌握一门外国语与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就业方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到市政和建筑工程企业、环保公司、环保设备企业等从事施工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在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筑和其他专业设计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局、环境保护和市政等公用事业部门从事水资源的规划设计、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相关工作;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污水的处理处置、水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