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功臣名录

凌烟阁功臣名录【凌烟阁功臣名录】凌烟阁功臣名录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 , 贞观十七年二月 , 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 , 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 , 褚遂良题之 , 皆真人大小 , 时常前往怀旧 。
这二十四人的姓名与事迹如下:赵公长孙无忌第一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 , 自幼与李世民为友 , 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 。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 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导作用 。终身为李世民信任 , 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 , 多是此人之力” 。李世民去世后 , 受遗命辅佐唐高宗 。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 , 后来被诬陷谋反 , 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 。其父为李渊堂弟 , 李渊起兵后 , 他负责经略巴蜀 。得李靖之助 , 灭萧铣、辅公佑 , 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 , 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 。李世民登基后 , 退出权力中心 , 以歌舞美人自娱 。贞观十四年 , 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 。李世民主要幕僚 。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 , 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 , 为十八学士之首 。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 。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 贞观四年病故 , 年仅四十六岁 。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 , 死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徵第四 。原为李密谋士 , 后随李密降唐 , 为唐朝招降李世绩 。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 , 窦灭亡后重回唐朝 , 隶太子建成麾下 。玄武门之变后 , 归顺李世民 。因感知遇之恩 , 凡事知无不言 , 以进谏着称 。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 , 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 , 贞观之后以魏徵第一 。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第五 。李世民主要幕僚 , 善于谋略 。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 , 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 , 被委以心腹 , 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 , 被比为汉之萧何 。贞观年间负责行政 , 为相近二十年 , 深得李世民信任 。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 。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 。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 , 二人之父早死 , 实际由高士廉抚养 。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 , 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 。因得罪杨广 , 被发配岭南 , 随后中原大乱 , 被隔绝在外 , 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 。其人善行政、文学 , 为李世民心腹 , 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 。原为刘武周部将 , 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 。起初不被众将信任 , 几乎被处死 , 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 。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 , 得以稳固地位 , 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 , 亲手杀死齐王元吉 , 拥立之功第一 。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 。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 , 晚年闭门不出 , 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 。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 , 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 , 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 , 幸而为李世民所救 。后来戴罪立功 , 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 , 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 。未参加玄武门之变 。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 , 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 , 战功无人可及 。后来又挂帅出征 , 消灭吐谷浑势力 。屡次被诬告谋反 , 为免嫌疑 , 主动退休闭门不出 。宋公萧禹第九 。隋炀帝萧后之弟 , 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 。因反对出征高丽 , 被贬为河池郡守 , 到任后受薛举进攻 , 奋力抵御 。李渊起兵后 , 归附唐朝 , 善行政 , 终生为李渊重用 。李世民即位后 , 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 , 多次得罪李世民 , 仕途沉浮 , 但从不“改过自新” 。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 , 板蕩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 , 首义功臣 。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 , 以勇武着名 。李世民兄弟相争时 , 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 , 忠于李世民 , 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其人治军严谨 , 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 。贞观十六年病故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 。游侠 , 隋炀帝征高丽时 , 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 。太原起兵时 , 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 , 有大功 。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 , 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 。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 , 力尽被擒 , 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 。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 , 侥倖自己逃回 , 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 。因唐朝与突厥关係恶化 , 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 。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 。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 。原为隋朝大将 , 历仕杨坚、杨广 , 战功赫赫 。杨广南巡江都 , 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 。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 , 屈突通率部下死战 , 力尽后自杀未遂 , 最终投降李渊 , 被封为兵部尚书 。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 , 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 。后被委派镇守洛阳 , 于贞观元年病故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 。李渊旧部 , 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 , 参与进攻长安 。进攻薛举时 , 在浅水原大败 , 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 , 贬为庶民 。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 , 得以重被任用 。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 , 在进攻刘黑达时 , 得病身亡 , 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第十四 。李渊之婿 , 娶平阳公主 。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 , 侥倖逃脱追捕前往太原 。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 。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 。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 。李世民长孙后之叔 , 外戚 。隋炀帝出兵高丽时 , 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 , 与李氏父子友善 。太原起兵时 , 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 , 有大功 。进攻长安时任先锋 , 擒隋主将屈突通 。此后功劳不显 。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 , 病故 。郧公张亮第十六 。原为李密部下 , 隶属李世绩 , 随李一同降唐 。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 。贞观年间 , 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 , 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 。但其后逐渐名声败坏 , 贞观二十年谋反 , 受诛 。陈公侯君集第十七 。李世民心腹 , 常年担任其幕僚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 。贞观年间 , 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 , 又任主将击灭高昌 。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 , 为此怀恨在心 。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 , 依附太子李承乾 , 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 , 事泻被杀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 。原为王世充部下 , 后投降唐朝 , 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 。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谋划 。李世民登基后 , 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 , 协助李靖灭亡突厥 。次年病故 , 仅三十九岁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 。本名程咬金 , 原为瓦岗军勇将 , 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 , 因不满王的为人 , 与秦叔宝一同降唐 , 分配到李世民帐下 。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 。唐高宗时出征贺鲁 , 屠杀已投降的平民 , 因此免官 , 后病故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 。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 , 自幼以文学着称 。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 , 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 , 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 。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 , 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 。贞观十二年病故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 , 随李渊起兵 , 首义功臣 。此后负责留守太原 , 刘武周进攻时被俘 。忠心不屈 , 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 。刘武周灭亡后获救 。曾担任刑部尚书 , 贞观九年病故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 , 有世交之谊 , 唐俭亦与李渊为友 。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 , 为首义功臣 。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 , 被特赐免死罪一次 。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 , 被李靖“谋害” , 竟奇蹟般逃生 。后来任民部尚书 , 因怠于政事贬官 。唐高宗年间病故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 。原为瓦岗军大将 , 少年从翟让起兵 , 翟死后跟随李密 。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 , 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 , 被李渊称为 “纯臣” 。遭窦建德进攻后 , 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 。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 , 但未能成功 , 侥倖逃走 。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 , 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 , 随李孝恭灭辅公佑 。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 , 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 , 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 , 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 。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 , 被委以军事 , 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 , 终于将高丽灭亡 。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 。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 。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 , 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 , 又随裴投降李密 , 为瓦岗军大将 。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 。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 , 因不满王的为人 , 与程知节一同降唐 , 分配到李世民帐下 。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 , 每战必冲锋在先 。为玄武门之变的主力 。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 , 贞观十二年病故 。其实这二十四个人里面 , 超过一半以上的人曾经是唐太宗的“死对头” 。尤其侯君集 , 后因贪污腐败被关了一阵子而心怀不满 , 怂恿另一个功臣张亮与自己一起造反 。张亮密报唐太宗 , 太宗却道:“与君集都是功臣 , 如今君集只对你一个人说了 , 如果让你们二人对证 , 君集一定不承认 , 我应该相信谁?”于是不再提这件事 , “待侯君集如初” 。后来 , 侯君集“有负圣望”造了反 , 被抓住了 , 唐太宗亲自审讯 , 并对他说:“你是国家功臣 , 我不想让你受刀笔吏的羞辱 , 因此亲自来将事情弄清楚 。”证据确凿 , 唐太宗又召集文武百官说:“君集有功于国 , 我将乞求饶他一命 , 诸位能够答应幺?”群臣都说:“ 君集之罪 , 天地不容 。” 造反本来是要灭族的 , 但太宗念他曾有功于国 , 饶了他妻儿的命 。临刑前 , 太宗与他诀别 , 哭着说“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