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博物学【博物学】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指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所做的巨观层面的观察、描述、分类等 。博物学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它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四大传统之一,它包括当今意义上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生态学、自然文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 。从科学传播学、科普的角度看,博物学应当优先传播,因为它与“地方性知识”(IK)及百姓的“生活世界”关係更密切 。
博物学对应的英文为 natural history,此词组来源于老普林尼的着作《博物志》(Historia Naturalis ) 。在古代,history大致相当于研究、探究的意思,词组的字面意思是对大自然的探究 。英文natural history的中译文也称博物志、自然志,但通常不能翻译为“自然史”,因为其中的historia (对应于现在英文的history)根本没有“历史”的义项 。相应地,自然博物馆(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不能译成“自然史博物馆” 。
基本介绍中文名:博物学
外文名:Natural History
拼音:bo wu xue
别称:博物志、自然志、自然史
研究对象:自然的种类、分布、性质和生态
类别:综合性学科
定义近世以来,博物学一词往往是与还原论、实验方法为特徵的数理科学、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相对立的认知传统 。博物学也使用数学和实验方法 。由于生物学及其新的分支学科不断发展,19世纪后半期以来,博物学的综合性的意义已逐渐减弱,到20世纪下半叶博物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就很少使用 。此外,natural history一词,也常以动物志(natural history of animal)、人口自然志(natural history of population)等意义广泛使用,此时这个词组可灵活翻译 。人物博物学如今已经衰落,但在科学史、文明史中博物学贡献很大 。历史上的着名博物学家有亚里士多德、色弗拉斯特(亚氏的大弟子,植物学家)、布丰(1707~1788)、林奈(1707~1778)、约翰·雷(John Ray)、居维叶(1769~1832)、拉马克(1744~1829)、赖尔(1797~1875)、达尔文(1809~1882)、华莱士(1823~1913)、法布尔(1823~1915)等 。生物分类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等能有今日的进展都与他们的“博物”分不开,他们的杰出工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乃至世界观 。卢梭、歌德、梭罗等,均是博物学家 。到了20世纪,当然也有不少出色的博物学家,如劳伦兹(1903~1989)、迈尔(1904~)、威尔逊(1929~)、古尔德(1941~)、戴维·阿滕伯格(1926~)等等,但这时博物学的地位则一落千丈,原因是学科分化了、向纵深发展了 。中国也有一批杰出的博物学家,如沈括、曹雪芹、贾祖璋、竺可桢等 。发展魏晋时,中国涌现了许多博物学家,陆玑、张华、郭璞就是着名的代表人物 。魏晋博物学的兴起是中国传统知识积累的成果,传统各种学术中对博物学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名物学、地誌学、农学、本草学、图学等 。魏晋博物学具实用、誌异和知识累积的特徵 。总之,魏晋博物学是中国知识进化史上重要的一页 。汉经学时代之后,学术丕变 。一种新的流行是讲求广徵博物 。博物学正是在魏晋新知识风气下出现的新的学术内容 。博物学是指关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物质世界的综合实用知识 。陆玑、张华、郭璞等许多学者及其大批博物学着作使之成为其时学术十分重要的内容 。学术渊源:魏晋博物学的兴起是经学流变的结果,更是传统知识积累的结果 。传统的各种学术是孕育博物学的母体 。对博物学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名物学、地誌学、农学、本草学、图学等传统学术,这些传统学术多是经学时代流行于民间的实用技术和知识...趋势博物学教育与博物学传统的恢复20世纪50年代前,博物学几乎是数理学科以外各学科的全部,但到20世纪末,博物学最多只是生物学或者地学的一个不起眼的分支 。分子生物学家在分子水平上整合了生物学,通过操作DNA发展了一系列生物技术,对此博物学派只能靠边站 。聪明的博物学家都通过走结合的道路获得暂时的生存 。学术研究如此,各级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如此 。但是,与此同时,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生态、资源问题日益突出 。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家园成了时代最强音,而这些更需要整体的而非局部的、巨观的而非更深层次的理论阐述 。保护地球、保持生物多样性、爱护环境,一言以蔽之,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凭的是什幺?是连高粱与玉米不分、沉积岩与火成岩不分、驴与马不分的数理计算吗? 首先,我们需要体验大自然、认识那里具体的东西,哪怕只是一小部分 。当代教育已渐渐沦为生产的工具,沦为使人成为人上人的手段 。那幺恢复博物学、复兴博物学,便是一种选择,是教育界可以做的一项相对简单的工作 。解放前我国的许多学校都开设博物学课程,但后来完全取消了,显然的理由是,这样的课程对于讲求实际的、追求效率的人才培养来说没什幺用处!不过,进入21世纪,北京大学又率先重新开设了《博物学导论》《博物学文化》《博物学编史理论与方法》等课程,颇受学生的欢迎 。北京大学附中开设博物课已有5年的历史,北京大学附小也準备开设相关课程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在高校开设“博物学导论”全校公共选修课,目的不在于培养什幺博物学家,只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了解大自然,热爱与理解生命及其多样性,从而在他们年轻时就给他们注入一种现代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着作吉尔伯特·怀特,《塞尔伯恩博物志》亚里士多德,《动物志》老普林尼,《博物志》张华,《博物志》格斯纳,《动物志》布丰,《博物志》,18世纪达尔文,《物种的起源》,1859法布尔,《昆虫记》(1878-1915)、《阿维尼翁的动物》、《块菰》、《橄榄树上的伞菌》、《葡萄根瘤蚜》威尔逊,《生命的多样性》、《生命的未来》、《社会生物学 》贝斯顿,《遥远的房屋》,三联书店,2012哈斯凯尔,《看不见的森林》,商务印书馆,2014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程虹,《寻归荒野》,三联书店,2011华莱士,《马来群岛自然科学考察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卢梭,《植物学通信(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朱迪丝·马吉,《大自然的艺术》,中信出版社,2013斯图尔特,《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5 莫训强,《南开花事》,商务印书馆,2015参考书目Jardine, S., Secord,J.A. Spary, E.C. ed. (1996). J.A.Sec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