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城"酆都古为"巴子别都" 。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置县,素以"鬼国京都"、"阴曹地府"闻名于世,是传说中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间文化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神曲之乡" 人类"灵魂之都" 。
地 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县界:
北岸 东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垫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东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
民国时期
民国30年 县界:
东连忠县,北接垫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东南连黔江,东接湖北利川 。
【中国最新鬼城,中国最大的鬼城是哪】民国31年7月,酆、石两县互划插花地:
石柱县将湖海乡第十二、十五保,江池乡第一至四保,长坡乡第一至八保,沙谷乡第九保,划交酆都县;共15保,163甲,1765户,9044人 。
酆都县将第四区桥头、中益、龙沙、三会、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铃9乡,第三区武平乡漆潦坝一保,德建乡第六至十四保,平安乡第三、四、五保,太平乡第一保一至五甲,划交石柱县;共1区,9乡,69保,631甲,7276户,37285人 。
同年11月,酆都县将崇兴乡嵌入涪陵境内的马鞍山,划交涪陵县三汇乡;计1保,40户,148人 。
建国以后
1952年8月,忠、酆两县调整插花边界:
酆属洋渡、太极乡划交忠县,共5826户,22659人 。
忠属鸿鹤乡第四至十四村划交酆都县,共2074户,8940人 。
同年10月,忠县插入酆都县十直乡的红庙村、贯塘村、七里村、龙头村、和新开村的一、八、九组划交酆都县,共1073户,4278人 。
1963年9月,酆都县属丰胜公社交垫江县,计4个生产大队,23个生产队,593户,2091人 。
至此,酆都县境东西宽71、76公里,南北长79、85公里,总面积2901、16平方公里 。境界为:东依石柱县下路区,南接武隆县后坪公社、彭水县棣棠公社,西靠涪陵县罗云、龙驹公社和垫江县箐口、裴兴公社,北邻忠县任家、庙垭公社 。
历 史
酆都原县城-----名山镇,位于县境中部、长江北岸,名山、双桂山南麓,北纬29°53`,东经107°42`,海拔160米 。其地古称丰民洲,周时为“巴子别都”,自东汉建县以来,历为县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暂迁徙 。明末连年争战,官署民舍被毁,清初,县官曾侨居高家镇;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门重建县衙 。同治九年(1870)治所毁于长江洪水,十一年筑新城于傅家堡,县衙迁新城六口井;光绪三年(1877),知县陆镕复葺旧治,县属迁还 。民国29年为避日机轰炸,县府迁麻柳嘴,两年后迁还原处 。署址在今商业路,解放后为县人民政府驻地 。
民国20年,县城始置名山镇,治所设于名山南麓八圣宫(今肉联厂) 。民国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镇,治所设于双桂山南麓巧圣宫(今社会福利院) 。民国35年,名山、平都两镇并为五云镇,民国36年复置名山、平都两镇 。1950年10月两镇并为城关镇,1951年9月改为城关区,1956年复改为城关镇,1980年7月复名山镇镇名,治所设于今中山路 。
古酆都城仅一条河街 。明洪武四年(1371)知县桂仲拳时县暑东南向,较简朴,其后渐向名山、双桂山方向扩建街房;天顺四年(1460)知县柴广初建城恒、弘治年间,知县李毅、明绅重修城墙,高二丈,周长六百丈,设五座城门:东南为宣化门,东迎恩门(又名守智门),南会川门(又名管驿门),西阳和门(又名大西门),北屡丰门(又名北门) 。另修东水门、西水门、小东门、小西门四道小门 。清顺治、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各时期都补修城墙,城内官署、民房、店铺、学校、庙宇逐年增多 。
- 2021年CRISPR/Cas最新研究进展
- 热河行宫
- 辅仁大学
- 钱塘观潮
- 红河天气
- 中国开发者薪酬集中在 20万-34万元、Vite 爆火、Angular 下行
- 黄奕住
- 秦皇岛汽车站
- 广西发现天坑群
- 苏州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