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三条石,中国制锯工业诞生的摇篮 那些年天津工业的中国之最

(左一:本文作者 右一:太行锯条厂子弟董强先生)

天津 , 三条石 。
1935年《大公报》关于这一地区的报道中 , 可以找到三条石大街的大致范围:“在这条街长不过里许 , 街宽亦仅及丈 , 道路坑坎 , 尘土飞扬”的三条石大街上 , “大小铁厂、铁铺 , 一家密接一家” , 共有80多家 。
在这条丈宽、1里长的道路两旁 , 云集了天津近代民族铸铁、机器、五金业的全部 。
清代中期以前 , 南北运河的船只运载的铁器 , 一般都在三条石地区交换 , 因此这里也就形成了一个商业较为繁华的地带 。等到三条石地区发展起来后 , 这里云集了众多的铁匠铺 , 并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颇具影响的机械制造及铸铁业的中心地区 。
(三条石历史博物馆 , 馆名是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 。题词下方 , 是当年铺设在三条石大街上的三块大青石 。)
在天津近代工业与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着 , 中国近代第一台织布机、卷扬机 , 天津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等 , 每一件文物都有着自己的历史 , 讲述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
但是 , 就是在这三条石 , 还诞生了中国的第一支手用钢锯条 , 第一支木工锯条 , 博物馆中却遗憾的缺席了 。
在云集了80多家的铁匠铺中 , 天津锯条厂的雏形便在其中 。
1935年5月 , 《大公报》报道:“本市之机械工厂 , 家数众多 , 及随处皆是 , 而以河北三条石为集中街区 。”
1949年 , 有个名叫刘瑞祥的年轻人 , 是个钳工 。他说:当时我国没有钢锯条 , 热处理工艺很落后 , 淬火技术不过关 , 国内用的手用钢锯条都是国外进口 , 天津码头一不进货 , 市场上就紧张 。于是 , 刘瑞祥就带着他的四个徒弟 , 先从淬火下手 , 买来了美国的红三角牌、德国的铁锚牌等样品 , 还买了一些废料进行实验 。
经过两年的热处理试验 , 终于在1953年试验成功 , 成批生产并打开了市场 。
一直到1956年 , 我国开始了成立合作社时期 , 刘瑞祥加入了天津第九日用合作社 , 将手用钢锯条的液体渗碳技术研制成功为固体渗碳技术 。这就是我国在天津三条石手用钢锯条诞生的历史 。
手用钢锯条的成功 , 为木工锯条的试验打下了基础 。终于在1957年 , 木工锯条也研制成功 。木工锯条的主要是切齿用 , 工艺相对简单一些 。
天津机器局 , 培养了一批掌握机器制造技术的工人 , 为三条石地区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
据刘瑞祥介绍 , 当时的手用钢锯条是我国市场上自行研制最早 , 市场上质量最好的国产手用钢锯条 。
经过发展 , 从1956年公私合营 , 开始合作化后 , 在三条石已经开始了比较专业化的分工 , 分别由第三金属工具厂、第五金属工具厂、第十三缝纫厂、第四机床厂合并成立了天津五星锯条厂 。
1958年由天津第九日用合作社、天津锯条合作社合并成立了天津锯条厂 。
1958年 , 管理部门由原来的天津第二轻工业局改为机械局管理 。
1960年将天津市五星锯条厂 , 与天津锯条厂合并 , 继续使用“天津锯条厂” 。迁至白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