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名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诗词名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文章插图
月落乌啼霜满天(诗词名句)【诗词名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霜满天”残月西沉,令人压抑;乌啼凄哀,催人泪下;冰雾满天,寒气逼人 。写冰雾瀰漫,冷风凄凄,实乃传达诗人的凄冷心绪 。尤其刺耳的是“乌啼”,本来,它就是兇险、不祥、不利的预兆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月落乌啼霜满天
创作年代:唐朝
作品出处: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全诗内容这是《枫桥夜泊》里的第一句 。全诗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落:这里是指的是天将破晓;乌啼:这里是指乌鸦的鸣叫;霜满天:诗人张继把冰雾误认为是霜了 。在气象学上,雾是指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物理现象;霜则是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显然,雾是指水汽的空中凝结物,它可以是水滴,也可以是冰晶;霜仅指水汽的地表固态凝结物 。诗人夜泊于枫桥时,天气寒冷,漫天冰雾,点点渔火之光和月光(或月亮余晖)经冰晶的反射,进入诗人眼中,他就觉得那是霜反射的光亮 。一千多年的唐朝,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认识还十分肤浅,他们要幺把空中的冰雾和地上的霜笼统地都称作霜,要幺认为地上的霜是由空中的“霜”降落形成的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霜降”,其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 。所以,张继用“霜满天”也就顺理成章了 。冰晶雾又称冰雾,冬季比较常见,只是现代人常常把它误认为是下雪,因为它看上去就是“雪花”在纷纷飘落 。实际上,雪花和冰雾是有区别的 。形态上,雪花一般是多个冰晶粘连在一起,较大较厚,看起来毛茸茸的;冰雾则是无数单个的冰晶,较小较薄,晶面很光洁 。成因上,雪花是从云中凝结而成的,出现在阴天里;冰雾则形成于晴天里,能够反射日光和月光 。这句诗虽然写了具体的景物,但实际是表达了作者的孤单寂寞,还有淡淡的忧愁 。本句可以解释为:天即将破晓,乌鸦也开始了声声鸣叫,看到漫天冰雾,让人更觉寒冷 。寒山寺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 。《枫桥夜泊》的艺术价值,在于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抒发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 。从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描绘了枫桥夜泊的环境和诗人的感觉 。寒山寺位于苏州阊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梁时原名“妙利普明塔院” 。到唐贞观年间,浙江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来到这里住持,才改名“寒山寺” 。歌曲《涛声依旧》中的歌词“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留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化用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题目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句 。穿越时空聆听张继落第失意的慨叹,感受当代人的离别愁绪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张晓风的文章《不朽的失眠》第九段,化用了“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如:“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环境描写如:“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 。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 。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 。江岸上,想已霜结乾草 。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绝凄绝 。吴莺音歌曲《月落乌啼》,也化用了此名句.作者简介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唐代诗人,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世 。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 。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 。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 。然铨选落第,归乡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 。分掌财赋于洪州 。大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 。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着名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 。"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 。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