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差异


儿童发展差异

文章插图
儿童发展差异【儿童发展差异】儿童发展差异是指婴幼儿本身发展速度或婴幼儿之间的发展速度的差异 。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环境因素 。
介绍儿童发展差异是指婴幼儿本身发展速度或婴幼儿之间的发展速度的差异 。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环境因素 。因素一、智力因素 。智力也叫智慧型,是指一个人可能掌握的知识,并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育可以使知识增加,但不能完全靠教育来提高智力水平 。受过教育的人不一定比没受过教育的人智力水平高 。智力表现在计算力、理解力、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 。智力是发展的,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智力水平 。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只要他在社会人群中生活,和人们保持正常接触,他和同龄人正常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多的,如果一个在人群中长到10岁的孩子还不能计数到100,在城市里长大的十几岁的孩子不能区分汽车和火车,20岁的农村青年说不出牛和马的区别,他们的智力水平显然是低下的 。心理学家可以用设计好的问题和作业进行测查来判断人的智力水平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认为,智力是一种判断能力,创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人的个性中偏于认识方面的特点,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的感知记忆能力或才能,二是个人的抽象概括能力或才能,三是独创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才能 。在我观察后得出:一般年满7周岁并且能够正常进入国小的儿童中,他们的智商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 。然而,儿童的智力的确存在着高低,智力的高低也确实可以在他们的学习中得以体现 。但是智商高的孩子也并非如想像中的可以得到优异的成绩 。那幺,必定还有许多其它的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发展 。二、非智力因素 。一般的共识是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起直接作用,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係,因而越来越受到国内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那幺,究竟什幺是非智力因素呢?目前人们对它尚无统一的看法,有些学者从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它,认为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对学习有影响的心理因素 。他们从提高学习效果的角度认为,如果能正确地分离和描述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有助于学习取得成功所必要的非智力因素进行研究 。也有学者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非智力因素 。他们把非智力因素的範围规定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五种基本心理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 。此外,在教育实践领域中,还有学者把那些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分解为更具体的一些因素来进行研究 。如成就动机、求知慾望、学习热情、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等等 。三、环境因素的作用 。如前所述,个体发展有其内在原因,特别是对儿童而言,同样,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而且,儿童的发展正是环境条件与内在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环境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而他们的发展又是多种环境因素制约下的结果 。1、家庭 。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但在生命的最初阶段,这种影响尤为明显 。由于儿童刚刚从幼稚园迈入学校的大门,特别是国小低年级儿童还带有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需要一个心理上的协调和过渡的过程 。这就需要父母的帮助、关心,使其平稳地度过这一转折期,因此来自家庭的各种影响对儿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儿童生命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特徵和可塑性最强,各种影响最易落下“烙印”,而家庭是他们早期生活的主要场所,因而,父母或其他家人对其进行的早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他们心理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进行创造其个人发展的不同的“前史”条件 。居里夫人教子的故事,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的成长曆程及反面的印度狼孩的事实都无可争辩地表明:良好、合理的早期教育是儿童心理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儿童整体得以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我的研究对象中,我挑选了A(聪明且家长注重亲职教育)、B(调皮但家长注重亲职教育)、C(自控能力差但家长重视亲职教育)、D(聪明但家长并不重视亲职教育)四名学生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为:A与D在课堂中接受新知都很快,但由于A在家中得到更好的巩固,所以学得比较好,成绩比较优秀 。B和C在课堂中接受速度虽然慢,但经过父母的辅导,成绩比较稳定 。相反,D的成绩很不稳定 。由上可见,父母的不同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子女的学习状况,对孩子今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露西对有关文献进行研究后指出以下四种特殊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a)对规定和限制作出解释,即为什幺这样做,允许孩子参与;(b)做出规定活动时把对孩子的期盼表达出来,并恰当运用奖惩手段;(c)在家里提供丰富的刺激材料,让孩子主动、自由地参与活动;(d)家长做与孩子一起从事有关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2、学校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进入学校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此时学校教育对儿童发展主要来源于教师、同伴、学校的环境与气氛 。教师的教学风格、自身特点和期盼都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影响 。李皮特等根据勒温关于管理方式的理论,针对学校情景中教师的特点,将教师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强硬专制型、仁慈专制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四种,并指出民主型教师更有助于儿童的发展,仁慈专制型的教师容易养成学生依赖的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应坚决摒弃 。通过我的观察发现:教学态度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大胆思考,鼓励学生提问,注意因材施教,言辞风趣、幽默的教师能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他们的发展潜力大大提高 。这种“民主性”给予学生充分的经验和表达的自由,使他们的思维摆脱了多种既定“标準”的束缚,获得探索的自信和勇气 。因此有利于儿童发展 。教师的期盼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期盼,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 。罗森塔尔在研究中发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盼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潜力的基础上,认识到他们的资质会在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会对学生髮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的同伴关係也是影响小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同伴互动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形成互相竞争,互相激励,共同上进的气氛 。如果这个群体是一个积极上进、赋予创新的小群体,这种趋同性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但如果是一个“不务学业或消极保护”的小团体,就极易遏制儿童的发展 。那幺,目前上海市国小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适应教育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新教材的实施,重视启发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为重点,教师主要起点拨引导作用 。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并在教学中突出教育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通过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形成、积累和建构 。广大的教师们在手拿着精美教材的背后,也注入了更新、更完善的教学理念 。当然,也是因为实施了二期课改,运用了新教材之后,儿童发展更是拉开了差距 。如何对待这种发展的差异或“失衡”则是现实的教育问题 。承认学生在不同活动领域中发展水平的差异,就要求重提那条古老而内涵丰富的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3、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 。大凡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可以直接地为儿童提供成长的场所,另一方面又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社会文化基础 。人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儿童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可能不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儿童所有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都是在这个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因此,社会应为学生提供种类繁多的教育设施,如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自然科学馆、图书馆等,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认识面,对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有很大的帮助 。差异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所以说,“天下之物”“直无一同者”,“天下之人心”“直无一同者” 。在儿童的发展中,当然也存在着差异,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多幺不希望看到学生所存在的差异越来越拉开,我们应该是缩短差距为己任 。首先,我们提倡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以学生髮展差异为基础而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 。二程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材 。”朱熹亦云:“圣贤施教人,各因其材 。”由此可见,早在孔子时就提出了因材施教 。它既是教学原则,又是教育原则 。一般地说,作为教学原则的因材施教是以学生智力的个别差异为依据的 。而作为教育原则的因材施教是以学生的性格的个别差异为依据的 。如关于“闻斯行诸”的问题 。冉求问,孔子回答说:“行之 。”子路问时,他却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当时在场的公西华有些疑惑,便请问老师为什幺,同一问题却有两种回答 。孔子解释说:“子路好勇过人,遇事莽撞,所以应当给他泼点冷水,让他及早打退堂鼓;冉求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所以便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马上行动 。”另外,还可以鼓励一些资质较差的学生多多练习,要相信勤能补拙 。也许有些正在奋斗但尚未获得成功的人会说:“一份耕耘并非会得到一份收穫 。”那幺,我要说,倘若你不耕耘是绝对不会有收穫的 。只要加倍的努力、练习,就必定会获得成功!最后,我想对已经获得成功的孩子们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再接再厉 。能更上一层楼 。”也要对暂时落后的孩子们说:“成功总是向有準备的人招手的,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